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已经提出要想彻底解决工业污染,就必须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就采取采取预防性措施,即全过程的企业环境管理模式。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已经提出要想彻底解决工业污染,就必须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就采取采取预防性措施,即全过程的企业环境管理模式[1]。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资金会就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的研究,目的是综合考虑制造供应链中的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影响,并第一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2]。随后加拿大,英国也开始了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用源头控制的方法,从而达到减少企业后期治理成本,降低企业责任风险,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等目的[3]。
1998年,Carter也对绿色采购作出了定义:绿色采购就是指包含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考虑环境因素的采购行为,从而达到再循环,再使用和资源减少的目的[4]。2001年,Zsidisin和Siferd对绿色采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定义:一个公司的绿色采购就是考虑自然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相关问题,并涉及原材料的获取,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和开发、供应商的运营、内向分发、包装、再循环、再使用、减少资源使用以及公司产品的最后处置[5]。
2004年,Lamming指出,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6]。2005年,Narasimhan从采购人的角度对绿色采购进行了定义: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活动时,多方面考虑包括环保设计、材料替代和产品再循环再使用等产品环保性能[7]。2007年,Lippman指出,企业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通过紧密沟通双方企业领导、有效整合双方团队、共同提升企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等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双方环境绩效均[8]。
2、国内研究现状
2002年,朱庆华和耿勇在研究绿色采购行为对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影响实验中,在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下,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所谓绿色采购就是采购企业内多个部门协商决策,在对绿色环保指标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在采购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供应商各项指标水平,通过减少材料实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9]。
2004年,张彩虹对影响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战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认为必须加强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只有选择了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稳定的关系才能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她还强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材料从选择,功能,生产,包装,运输以及使用和处理,各方面都考虑到节省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10]。
2005年,赵清华和朱庆华也提出绿色采购的概念:在采购时,一定要考虑购买的材料是否是节能环保产品,具体指标为该材料是否能循环使用、是否能再回收利用、以及使用后是否能通过降解,粉碎等手段清除废物等,并强调绿色采购可以在各个方面给企业的环境绩效带来提高[11]。2007年,王能民在考察如何促进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时,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得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采购企业要积极和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开发出环保优质的产品为目标。二是要求供应商必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如ISO014001等文件。只有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绿色采购战略的实施[12]。
2010年,张金光提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有利于健康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绿色产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