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共精神薄弱与社会组织公信力低下的窘境 传统模式下,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Vincent Ostrom) 等人提出公共服务的供应和生
(3)公共精神薄弱与社会组织公信力低下的窘境
传统模式下,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Vincent Ostrom) 等人提出公共服务的供应和生产可以分别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担任。在此基础上,E. S. 萨瓦斯( E. S. Savas) 明确了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或提供者这三个公共服务中的基本参与者。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消费者是社会公众,生产者为社会组织,安排者或者提供者为实施购买的政府部门。后来,王浦劬与萨拉蒙合作的著作中就采用三元主体的分析框架,购买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这三方的良性互动。政府信任社会组织,并给予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社会组织专业化地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公众信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改革过程。
公信力一直是我国社会组织的软肋,这既与近年来慈善领域爆发的失信事件对公众神经的刺激相关,也与社会组织的成长环境相关。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公益精神,因为有公共精神、公益精神而结成团体克服个体力量薄弱的劣势。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公益土壤相对匮乏,社会组织生存根基薄弱。因此,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习惯于政府直接供给公共服务,加上部分社会组织确实公信力不足,而对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服务持排斥态度。公信力是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公信力缺失或低下侵蚀了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根基。
2)国内外社会组织应对困境的策略
我国社会组织特殊的发展路径决定了其相对弱势的位置。社会组织为了迎合政府偏好而主动向政府靠拢,行为方式与组织结构也与政府日益趋同,牺牲组织独立性而换取短期发展所需资源。社会组织长远发展还是要靠自身活力,要靠有效性、自主性与回应性的持续强化。国家提出政社合作,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也要充分地利用政策机会,通过内外兼修来增强能力。“内”主要是完善内部治理,社会组织出现的背离宗旨行为都直接或间接与内部治理水平不高相关。社会组织属于外部资源依赖型组织,主要是通过政府资助、社会公众捐赠等方式来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因此,外部因素制约着其治理结构模式选择,这决定了内部治理的特殊性。但社会组织仍然能够通过制定章程及确立章程内部“根本大法”地位来强化其宗旨意识,通过规范内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配置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抓好社会组织的内部建设。
“外”主要是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特别是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则是严格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来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能力是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宽泛来看所有有助于社会组织履行利益表达与服务供给功能的都属于社会组织的能力,狭义来看社会组织需要在资源汲取、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下功夫。社会组织之所以会采取策略性的行动,以牺牲组织独立性来换取资源,究其本源还是汲取资源能力弱、资源来源相对单一等不利因素造成的。社会组织的运作和其他类型组织没有区别,也是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来换取产出,区别仅仅在于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那么,社会组织就需要多元化地获取资源,克服单一来源可能造成的对组织特性的侵蚀。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因为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不存在利润指标而具有特殊性,但社会组织所有吸纳到的资金都要做到规范使用、信息公开透明,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刻不容缓。再则,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以项目形式进行运作,每个项目都伴随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就是一个项目,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可以保障最终产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