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普遍厌学情绪严重 每个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空间,父母当然也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现实作用,为孩子
(一)留守儿童普遍厌学情绪严重
每个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空间,父母当然也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现实作用,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种的可能性[2]。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监护人或者父母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程度,这些不同都会造成对的儿童的教育选择上的差异。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总体比较低,接受初中教育以上的人数甚至还不到35%[3]。留守儿童由于年纪较小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自学能力较低,需要家庭的监护和学校的监督,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太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家庭监护,所以学习成绩很难提高。由于成绩较难提高,父母也不在身边,难以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存在感,并且在学习中取得较好成绩时,也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奖励,使孩子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还有一些社会因素,比如一些辍学的孩子出去打工回来炫耀自己赚到的钱,以及新潮的衣物,还有对外面世界美化的描述,这些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儿童都是巨大的诱惑,较之于自己在学校较为枯燥的生活以及落后的物质生活,留守儿童就会产生对辍学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没有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监护人来对他进行引导,所以极易引起孩子的辍学。由于以上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的现象。
(二)行为不规范,素质较低
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隔两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基本上无法感受到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所以留守儿童在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缺少正确且及时的引导。有的儿童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会出现隔代溺爱的现象,上一代人由于经历过物质不丰富的贫苦生活,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后辈受苦,就会给他们更多的物质补偿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但是同时,上一代人却忽视了在现代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
诸多的因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行为极其不规范,道德素质低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不遵守学校规则,与同学交流差,甚至出现殴打同学等情况;在家里仗着监护人的宠溺或者放纵,不听家人劝告,一意孤行;在社会上容易与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进行赌博、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据调查数据资料显示,在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有13%的人有随口扯谎的坏习惯;大约15%有过破环公物、抽烟喝酒、偷人钱物等不良行为。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比其他儿童要差得多,行为表现达标的不超过35%[4]。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较为薄弱,对于犯罪行为认识不清,觉得打架等行为都无关紧要,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可见,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规范,还有其素质低下。
(三)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和谐的亲子互动、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人的健康心理的行程有着重要的促进[5]。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
孤僻内向在留守儿童的群体中是最常出现的一个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与父母沟通,所以与家人的显示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比较远,及少量的沟通也很难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留守儿童很容易就形成了自闭的心理;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跟别人在一些方面的差距,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由于孩子的孤僻内向不能与别人很好的沟通,所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内心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在这些情绪长时间的作用下,就导致留守儿童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会主动地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善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心事和看法,最终会造成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