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啦啦操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大家重视技术多于理论研究,近几年来才稍微有了多点的理论支持,由于它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所以理论支持稍微显得有点单薄
1、啦啦操的基本概念
啦啦操是来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这种仪式是在家的人们为了外出打仗的士兵或者出门猎食的人举行了,主要通过舞蹈和歌曲结合的形式来鼓励战士,希望他们能够凯旋归来。现在的啦啦操主要是在体育运动中插入,是一种多人的集体项目。还是保留着振作气势的作用。
啦啦操主要就是通过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结合了舞蹈、口号、高难度工作、跳跃等动作,然后配合音乐、统一的服装和队形等,将现场的气氛通过舞蹈的舞动活跃起来,也可以为运动队员们加油打气的一种舞蹈形式。啦啦操的原名叫做cheer leading,这种多元素的舞蹈有振奋的作用,正好和原名中的cheer相对应。
2、啦啦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Boden,B.P(2012)指出,美国平均每年都有1.95个灾难性的啦啦操事故受伤,同时他还指出要对保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增加保护人员人数;对教练员进行资格认证,并要有安全级别证书认证。
Thomas,D.Q Semitrailer,J. G(2011)通过实验,对于参与啦啦操运动的运动员们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和评定发现,经常参与啦啦操运动的人在这两个方面比普通人要好很多。同时还与参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为 P< 0.05,即参与啦啦操运动与参与其他项目的竞技运动在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上并无明显差异,也同样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测评得分,说明参与啦啦运动也同样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和生理机能的目的。
Clifton,R.T.(2013)提出,在啦啦操运动中,男队员做托举或翻腾动作时,女队员做操化动作、舞蹈动作、跳跃、被托举或被抛起时,都表现出较强的运动自信心和优越感,这也说明了,参与啦啦操运动可以从不同方面带给不同的人们更多的自信。
Gil,D.L(2013)也指出,啦啦操在国外最常见的场所就是某些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作为赛事娱乐服务而存在,因为国外普遍对啦啦队的接受度较高,所以国外的啦啦操作为赛事娱乐服务的存在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基于这个目的编排的啦啦操也较多。
2.2国内研究现状
王瑞(2013)认为,啦啦操运动在国内学校的发展都使用了诸如“初于初始阶段 ”、“队伍年轻 ”、“普及程度不高”等相似的字眼。说明我国学校在推广啦啦操运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张静(2014)认为,我国啦啦操是分地区的,在两广区域的大学普及程度比较高,参赛的队伍的实力,也是分区域的,呈现出南强北弱的趋势,作者还认为啦啦操需要在更小的年纪开始进行普及,比如初中、高中这些阶段。
周煜(2012)认为,啦啦队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啦啦队项目发展具有良好机遇的,应把学校作为主要发展阵地,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通过体育课程、啦啦操俱乐部的形式,带动更多人参与啦啦队运动,增加啦啦队运动人口。”
谭吟月(2015)提出,2013年4月在河海大学承办的河海大学“啦啦操”大赛,涉及规模较大,提升了体育文化节的内涵,但由于当地人民对啦啦操运动的普及不够广泛,不被其理解。
综上所述,由于啦啦操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大家重视技术多于理论研究,近几年来才稍微有了多点的理论支持,由于它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所以理论支持稍微显得有点单薄,所以为了更快得促进我国啦啦操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还是存在理论研究的必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