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培他滨的合成研究(2)

4.3卡培他滨的合成29 4.3.150%氢氧化钠用量对收率的影响30 4.3.2反应体系pH值对收率的影响30 4.3.3不同重结晶溶剂对收率的影响30 4.3.4反应终点的确定30 5结论


4.3 卡培他滨的合成 29

4.3.1 50%氢氧化钠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30

4.3.2 反应体系pH值对收率的影响 30

4.3.3 不同重结晶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30

4.3.4 反应终点的确定 30

5 结论 32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6

1前言

1.1抗肿瘤药物概述

1.1.1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表现为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异常。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80亿,肿瘤发病将达到2000万人,死亡将达到1200万人,肿瘤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第一杀手,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化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治疗有了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着手,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阐明;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几点:①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③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酶、受体、基因)靶点;④大规模快速筛(High-throughputscreening);⑤新技术的导人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与药理学结合)等[1]。

抗肿瘤药物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又称抗癌药。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氮(NitrogenMustard)可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后,几十年来抗肿瘤药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本质和病理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抗癌药物的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新颖化学结构或独特作用机制的药物。近年来,以肿瘤病理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和相关通路为目标发展新型靶向性抗癌药物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人类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探索逐步深入,特别是在恶性肿瘤化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整个世界的癌症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与前景。抗肿瘤药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品种繁多,作用机理、适用症及临床使用中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止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或蛋白质的合成,或直接对这些大分子发生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使之死亡。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或手段有:①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细胞周期调控剂;②以新生血管为靶点: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③减少癌细胞脱落、粘附和基底膜降解:抗转移药;④以端粒酶为靶点:端粒酶抑制剂;⑤针对肿瘤细胞耐药性:耐药逆转剂;⑥促进恶性细胞向成熟分化:分化诱导剂;⑦特异性杀伤癌细胞:(抗体或毒素)导向治疗;⑧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肿瘤治疗增敏剂;⑨提高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生物反应调节剂;⑩针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基因治疗——导人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及反义寡核苷酸、肿瘤基困工程瘤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