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的代价及收益(2)

本文主要从英国脱欧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相关预测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描述相关事件包括事件的细节(大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其次是分析


本文主要从英国脱欧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相关预测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描述相关事件包括事件的细节(大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其次是分析脱欧事件对于各方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这次公投的投票方各自的利弊分析同时包括对英国、欧盟等相关国家影响的分析。最后对未来做出合理的展望。本文主要从定性研究方法脱欧事件是否是“黑天鹅”事件,讨论事件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

1英国脱欧的背景与原因

1.1英国与欧盟的“前世今生”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通达便利的交通设施,相似的宗教文化,这些都是欧盟得以孕育在欧洲大地的原因。另外二战以后的大洗牌,欧洲面临战后重建,为了维护和平,大大减少战争因素,复兴战后的欧洲,舒曼于1950年提出“舒曼计划”,提议欧洲成立“煤钢联营”以促进欧洲煤、钢铁工业的交流发展,进而为战后欧洲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以煤钢共同体为标志性起点,到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共同体经历了7次扩大,成为拥有28个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体。欧盟已经在经济上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政治以及其他方面也在不断加强。欧盟是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直到今天,欧盟的成功依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本,这成为了各国效仿的例子。到2016年底欧盟已经有28名成员国,在欧盟东扩的过程中,一直有国家不断努力谋求加入欧盟这个大家庭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相反,英国却在一体化进程中处处与欧盟其他国家不协调,对欧洲一体化运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战后伊始,英国对欧洲的想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想要远离却又不得不跳出来与法国相争领导统一欧洲,这个阶段可以这样理解,英国的历史传统使得自己想要做独立于欧洲的大西洋岛国,但是现实情况又使得英国不得不顾忌防止欧洲在自己的眼皮下失控,它轻视欧洲又忌惮联合起来的欧洲,因此第一个阶段才会如此矛盾[1]。美国实际上是希望看到欧洲联合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它想看到由英国领导的欧洲走向联合,再加上战后法国忌惮德国,德国为了恢复元气也愿意融入欧洲的大家庭,但是在欧洲联合的方式方法问题上各方见解不一,难以统一的口径使得英国领导欧洲联合进程陷入了僵局。第二个阶段就是彻底选择将自己与欧洲的联合划清界限,主导欧洲煤钢联营成立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向丘吉尔抛出邀请的橄榄枝,然而丘吉尔选择严词拒绝戴高乐的好意,此后就是一连串的“No”:“1955年缺席墨西拿会议,1957年拒绝加入欧共体[2]。”直到共同体发挥作用,成员国收益日甚,美苏冷战也促使英国感到自己不复大国地位,英国才姗姗而来,举着双手对欧共体说“我要加入了”。戏剧性的是,戴高乐连续拒绝其申请两次,直到戴高乐卸任法国总统,英国才得以于1973年顺利加入欧共体[3]。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已经44年了,可是至今也没有加入欧元区使用欧盟通用货币——欧元,而且坚决反对政治一体化,因为作为民主政治的先行者,英国人民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政治主权,欧洲债务危机中英国也没有同其他国家一起面对困境,包括在移民边境问题上,英国拒绝加入申根签证。所有这一些不禁让人联想到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利来利往之间英国选择忽而“上船”忽而“下船”也不甚奇怪。2016年6月24日,脱欧公投结果的出炉更使得本来陷入僵局的英欧关系降至冰点。英国决定脱离欧盟是英国单方面的主动选择,但并不代表欧盟方不能做出任何应对行为。在公投后29日的布鲁塞尔,首次没有英国参加的欧盟峰会上,大会一致通过督促英国早日进行就脱欧相关事宜会谈。2017年3月,英国时任首相特蕾莎·梅宣布正式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脱欧谈判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