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系统的总体设计7 3.1.4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8 3.2 数据库设计9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10 3.3.1 公共模块设计11 3.3.2 登录模块设计12 3.3.3 密码修改模块设计13 3
3.1.3系统的总体设计 7
3.1.4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
3.2 数据库设计 9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0
3.3.1 公共模块设计 11
3.3.2 登录模块设计 12
3.3.3 密码修改模块设计 13
3.3.4 系统主界面设计 13
3.3.5 每月抄表设计 15
3.3.5.1单户抄表设计 15
3.3.5.2多户抄表设计 16
3.3.6用户信息管理 17
3.3.6.1 用户添加模块 17
3.3.6.2 用户修改模块 18
3.3.6.3用户删除模块 18
3.3.7 电费收取模块 19
3.3.8 当日小结模块 20
3.3.9 基本数据维护 21
3.3.9 .1用户基本数据维护 21
3.3.9 .2系统数据维护 21
3.3.10 信息查询模块 22
3.3.10.1 欠费查询模块 22
3.3.10.2 缴费历史查询 22
3.3.11 系统数据维护 23
3.3.11.1 数据备份 23
3.3.11.2 数据恢复 24
结 论 25
致 谢 26
参 考 文 献 27
第一章 绪论
1.1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的出现为世界发展带来了质的提升,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这段时间,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机不仅仅类似科学计算这种单一任务,此外还可以进行非数据数值的处理,另外,大容量的磁盘等储存工具也相应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数据量的增多,专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也跟着出现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维护工作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显得愈发重要。
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的相互结合构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受到硬件和应用发展的推动和制约。反之,软件的发展也推动了应用和硬件的发展。在计算机出现后的早期,是没有软件这种概念的,那时人们脑海中只有程序的概念存在。当人们生活中对电脑的依赖度逐渐上升时,对软件的需求也日益上涨,需要用到软件来满足工作生活中的需要,软件也逐渐被视为产品。软件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水平的进步得到了迅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程序设计
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无论是从计算机的价格,处理程序的快慢还是存储量大
小,那时的电子计算机相比现在而言非常的不发达。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程序规模不大,主要用来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对所执行任务的对象和规则进行等。而且,在早期设计程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使用。考虑到硬件的局限性,若想使程序有效的运行,就必须在存储单元的使用上下功夫,尽量的节省。另外一个程序也仅仅只有程序清单,没有其他类似图形资料的部分。
2. 程序与图文的结合
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集成电路的出现与发展,在计算机中配备后,可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与此同时也能存储空间也迅速提升。随着这些硬件技术上的提升,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加方面的需要,因此,软件演变为一种可以出售的商品。当用户购买了软件后,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软件自身问题所带来的麻烦。这段期间内,一个软件在被设计开发出来的过程中,几乎不会注意到软件在维护方面的问题,因此软件后期的维护费用也就逐步增多。当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软件的用户也对此有诸多的抱怨,软件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这就是软件危机。当软件开发者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就制定了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规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有用户使用说明之类的文档。
3. 软件工程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集成电路的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完善,计算机已经初步成为一种家庭必备的产品。这时民众对各种软件需求的迫切程度远远超过计算机的发展,在大量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加,维护软件所产生的费用达到的惊人的费用。根据美国当时的记载来看,投资在软件开发上的金额达到了计算机总投资的七成,这一数据在10年后更是增加到了九成,可见软件危机的严重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持续恶化,开始运用到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的一种,也在软件开发环境上做出了提高,使得软件开发技术有的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