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现有年轻人居住方式的思考 当城市大爆发增长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加入了大城市的缩影当中,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年轻人,租
3对现有年轻人居住方式的思考
当城市大爆发增长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加入了大城市的缩影当中,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年轻人,租房变成第一首选。当我们从熟悉的城市来到一个陌生的空间,面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并且与他们住在一起,在先状里小的可怜的交流里,除了进入、招呼和支付公用费用外,很少有人与其他人进行更多的交互活动。时间大多被投入到自我独处中,除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几乎不沾染任何公共活动;客厅成为了摆放食物或存活的仓库,厨房成了摆设,或者泡泡面的简单平台。人与人在共同租住的房子里连最简单的联系都没有,不是朋友,也不是伙伴,只是租客而已。交流和共享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一套房的几名租客之中,也是整个社区,甚至整个城市的缩影。在传统的农村社区中,不但每一个家庭都由简单的住房形势,亲密的共享行为所连接,无论是家里煮饺子这种小事,还是恋爱,婚姻,去世这种大事,都是与社区里其他个体或家庭拉进关系的共享来源。经验、情感和生活资料和其他家庭分享,可更重要的是社区各个个体的感情联系。与乡村比较,城市社区充斥着冷漠与不信任。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一个个小格子间,钢铁不可破坏的防盗门不但切断了共享的可能,也切断了与他人交流的心。曾经有人进行过一次调查,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的居民60%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而90%的人在遇到危险时甚至没有意识向邻居呼救,因为他们不认识,呼救代表着不安全感。“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渐渐变成了家长对孩子千叮万嘱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在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分裂的,情感联系不是主观,而是被建筑形式客观切断,这也是造成大部分都市人或多或少会有孤独感,或是抑郁这种情绪的原因。在这种陌生的城市社区之外,年轻人是否能拥有能满足青年独有需求的生活社区呢?
4.新的居住模式
城市历史特征大部分表现在其中的建筑,建筑的特色是城市现代文明的突出代表,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域,建筑应该体现出当地与众不同的特色。对于不同人群,建筑也应当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展现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德国开展过一个特殊的居住项目。赞助商首先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有活力的社区。社区中的所有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集体需要设计和建造住宅小区,比如决定住宅的形式,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需求决定建造哪些公共设施,是多一片可以聊天的花园,还是需要一个运动场,是建造安静的公共图书馆,还是建造一个可以商谈的工作洽谈房间,所有事项的决定权都在成员手中,他们能从这种模式中满足自己的切身需求,在这样的模式下,生活在这里的社区成员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精彩。除了德国的实验项目,美国也有类似的居住社区。在国王十字车站和伦敦诺丁汉附近,有着和德国相似的两套住宅公寓,由共同住宅公寓开发商建造。渴望交流是年轻人群独有的需求,而与这一需求同级别的,还有运动场所。正是年轻人对公共交流空间的需求,让城市绿色生态在年轻人独有的居住模式中找到一席之地,也让绿色建筑的概念能更好的被年轻人所接受,让如今被密集的高楼所簇拥的城市空间中能够适应需求地增添一丝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