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大背景 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处在水深火热的动荡之中。繁漪经历了辛亥、五四运动,这时一些揭
(一)社会大背景
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处在水深火热的动荡之中。繁漪经历了辛亥、五四运动,这时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思潮,渐渐传入中国。繁漪从这些微微透亮的黑夜中,接触到追求自我与个性独立的亮光,而这点亮光就此复苏了她性格中本有的果敢和热烈。而且,生活在资产阶级大家庭,她不需要为了生存去工作,周围也没有一个能够和她交流的人,儿子周冲已经十几岁可以不再依赖母亲而独立的生活。这时候的繁漪无论是时间还是身体都处在一个空闲期,因此,她有足够的条件去像少女般幻想自己爱情。她渴望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也需要爱情去弥补曾经和现在心理上的缺憾。但是,繁漪与周萍惊世骇俗的爱情,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理念中是有悖于人伦道德,这种后母和继子的爱情是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而作为爱情主角的繁漪和周萍在激情过后也总是产生深深的忏悔和对命运的无力感。由此而带来整个家庭的悲剧,所有人最终陷落在死亡的泥沼中。
(二)痛苦的婚姻
繁漪是受过教育和新思潮影响的女性,正是少女充满遐想和朦胧情愫的时候却嫁给了周朴园。作为少女的繁漪嫁到周家时,周朴园已年近不惑,长期在外经商饱经世事,有过和鲁侍萍及前妻两段失败的感情和婚姻经历,性格冷酷而生疏,但繁漪却还是个阅历浅薄、抱有爱情幻想的小女孩。他们的婚姻本身就是个错误。两个人的婚姻看起来好像是门当户对,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周朴园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资本家,性格冷酷,行为古怪,可以说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彰显着他是一个自私贪婪的小人。虽然接受过西方流行思潮的影响,但封建制度留下来的印记在他身上非常明显。周朴园对外看起来是慈祥和仁爱的,内心却是贪婪和丑陋的。他掩盖在“温和”、“忠实”、“正派”等伪装下的是残忍狡诈、自私卑鄙、冷漠苛刻、虚伪专制的真面貌。他在意自己在家庭中家长的地位,妄图建立一个“有秩序”的虚伪大家庭。然而在这个资产阶级家庭中,还保留着很重的封建残留思想。剧中的每个人都感到“闷热”,这种“闷”更暗示了这个家庭沉闷的氛围。作为家长的周朴园更是不允许任何人“开窗”,家长周朴园说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逾越他的权威,没有人敢起来反抗。自然,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妻子繁漪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两个人年龄的鸿沟和个性的差异及家庭内部固有的矛盾和复杂关系,使彼此间的隔膜越来越大,感情也在一点一点的变质。因此,他们的婚姻对繁漪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二、无力地挣扎,激烈地反抗
曹禺赞美繁漪“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繁漪吸住人的地方是她的尖锐。她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这把尖锐的刀终于出鞘了,狠狠的扎进所爱之人和所恨之人的心脏。她赤裸裸的揭露了这个大家庭中的罪恶和荒唐,让一切肮脏暴露在众人面前,毫不掩饰。这是繁漪对情感和自由长期受到压抑和桎梏的反抗与抗争。鲁迅先生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繁漪便是从爱情破碎的梦中醒来,她所承受的让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所以挣扎得撕心裂肺,爆发得精炽激烈,反抗得痛不欲生,如困兽之斗,繁漪便是“雷雨”。
(一)意识的觉醒
繁漪是一个美丽而忧郁的女性,她有胆量,有狂热的思想。受社会新思潮的熏陶,她的个人追求和自由意识具有超强的前瞻性。在周公馆她痛苦寂寞地过了十八年,消磨了她人生中最美的年华。繁漪也许就要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得过且过、奄奄一息、枯萎凋零、濒临垂死。然而周萍的出现让她在黑暗深渊里遇见了一缕阳光。从此,繁漪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她感觉自己又一点一点地活过来了。这次她决定要为自己而活,而且要活出自己的姿态,她要追求被束缚的自由。也正是在这之后,她的人生似乎有了意义,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她梦想着有一天逃脱这个牢笼,希望周萍带着她逃出这个充满罪恶又丑陋的家。她不想再做周朴园手中的一颗棋子,不愿意再做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曾对周萍说:“我不是!我不是!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她要去冲破桎梏,做一次困兽之斗。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中,她敢于挑战家长周朴园的权威,暴露整个家庭中的肮脏。她所痛苦经历过的要让所有人明白,甚至要让所有人去体验和分担她的痛苦。繁漪就是周公馆那汪表面平静却暗波汹涌的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