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说道教文化中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李白,但与此同时也真正的成全了这个旷达、飘逸、诗词间雄伟瑰丽、饱含天地的诗人,他的存在
我们可以说道教文化中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李白,但与此同时也真正的成全了这个旷达、飘逸、诗词间雄伟瑰丽、饱含天地的诗人,他的存在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后人之所以用“诗仙”二字赞誉李白,与道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道家思想产生背景进行分析,对李白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着重探讨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揭示李白文学作品中对道家思想的指向意义。
一、唐代道家思想的发展背景
道教在唐代初期之所以被广泛推崇,是因为它被当作为政治工具来利用。众所周知,李氏家族的政权起源于关陇集团,早在晋阳起兵时李氏家族就利用与老子同姓制造舆论,为兵变找到了合乎情理的理由,这也是李氏家族借道家发展政治的开端。在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后,为了建立起新的士族制度、捍卫自己的统治地位,李氏家族攀附道教创始人老子,以宣称李氏家族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而抬高门第出身,高祖李渊称自己和李耳乃祖孙关系。所以李渊所下的“道教第一、儒学次之、佛教最后”的诏书也显得理所当然,不足为奇。
自唐高祖后,中宗、玄宗、武宗等都大力提倡道教。到玄宗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到达顶峰。首先,唐玄宗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把《老子》列在六经之上,并下令颁行全国每家必须收藏一本;其次,在每年的贡举中加试《道德经》,又令诸州长官修庙崇玄,习读《老子》、《庒子》等道家经典。
因此,在血统论的封建社会,唐朝统治者是依靠道教来巩固其政权,也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李白在《古风》中写到“吾祖之流沙”,将老子视为始祖看待。
在唐代三教并行的思想背景下,佛教的发展是不得不提的,唐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极其迅速,普及面广泛。唐太宗时期,翻译佛经事业的又被重新兴起,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贞观15年文成公主入藏,大量的佛像以及佛经被带进藏地;贞观19年,玄奘跋山涉水,从印度求得佛法归唐,统治者为他组织了庞大的佛经译场。从上述种种历史事件便可窥见佛教在唐朝的发展。
但是,佛教迅速发展的后果便是大规模的占取田宅,建造寺庙,且佛教徒可免赋税,这就使得赋税收入大大减少,国家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加之道、佛二教在政治诉求上高低之争不断,这也使得二者在思想影响上冲突连连。因此处于恢复经济的背景下,统治阶级需要利用道教压制佛教的发展,道家思想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唐朝道家思想的发展除了和政治、经济有关之外,唐朝统治阶级生活奢靡也是一部分原因。在政治实力方面,唐朝可谓十分强大,更不用说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二者均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下,统治阶级渴求永远的统治,希望永生不死,追求长生不老,故而只得寄情于道教的灵药与仙术。唐太宗、高宗等人正是带着这种荒唐的想法服用丹药皆亡。李白的《寄王屋夫人孟大融》一诗中所写到“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就是统治阶级这种追求永生登极乐的思想的映射。
综上不难发现,道家思想在贯穿于整个唐朝时代且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道家的世界观对于李白,并不是纯属偶然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贯穿于其一生的境遇。
二、李白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个性特征
(一)李白狂放孤傲的个性特征
李白一生中两次入朝为官,第一次因其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任期间有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之举,任职三年弃官而去。第二次李白因参加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兵败后被系浔阳狱,流放夜郎,蒙赦放回。两次为官虽被后人评价为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呈现,但是李白在为官过程中轻视权贵,辞官后尊崇自由解放的个性、厌恶世俗的洒脱以及流放获赦后颓废的思想,都是道家思想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