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创作的心境研究(2)

李贺的远祖李亮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唐朝建国后封为郑王。所以李贺常自称“诸王孙”或“宗孙”[2]。李贺这一特殊的贵胄身份的存在,以及他自


   李贺的远祖李亮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唐朝建国后封为郑王。所以李贺常自称“诸王孙”或“宗孙”[2]。李贺这一特殊的贵胄身份的存在,以及他自幼天资聪颖,母亲将荣宗耀祖的使命全部寄托到他的身上,使得他在骨子里就有一种贵族享乐思想和王孙等级观念,注定与普通的平民不一样。由于年少气盛的李贺还缺乏理智,尚不能理解家道中落的现状,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去憧憬和追求着那些位高权重、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唐代宴饮游乐流行一时,这种风尚对李贺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满腹诗情才华,他也多次受邀参加贵族之间的歌舞宴会,在这些流光溢彩、纸醉金迷的宴饮场合中,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物、婀娜多姿的美女歌妓及奢侈糜烂的生活都给他了极大的冲击力,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超强的自尊心和愤愤不平的心境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贺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跟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渴望通过走科举之路登上政治舞台,建立一番伟业。可是就在他刚刚在诗坛崭露头角的时候,一个摧毁性的打击正悄悄地降临到他的头上。李贺十八岁时,本来想通过参加科考登第,振兴自己的家庭,可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李贺必须在家为他的父亲服满三年丧期。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顺利通过考试,于是在这年年底奔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时李贺的名声已经很大了,但是有人妒忌李贺的才情,谣传其父亲的名字“李晋肃”中的“晋”与“进士”中的“进”同音,这在当时是“家讳”,因此李贺是不能够去参加当时的进士考试的。对于此事,大文豪韩愈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讳辨》来帮助李贺驱散谣言,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李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他终生再也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

   二、李贺诗歌创作基本心境及其形成的原因

李贺之所以能够形成奇诡凄冷的创作风格,主要是受主体心理的影响,其主体的基本心理特征正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家庭自身状况、社会政治因素、历史文化状况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自身状况

李贺出身名门,天资聪颖,自视甚高,骨子里就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气质,要做就一定要做得最好,且要及人之所不能及,所以李贺作诗时苦吟雕琢,所作的诗无一不是构思出奇、意境高远。李贺虽然在河南昌谷出生,但是他的祖籍却不在这里。他本是唐朝宗室郑王的后代,后因时代变迁,家境逐步衰败,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在贞元初年做陕县令,全家这才移居在昌谷。昌谷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环绕,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圣地,非常适宜人们居住。李贺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滋润着他浪漫且脆弱的心灵,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丰富的诗歌素材。李贺虽然是唐宗室的后代,但是由于种种政治历史原因,经过长时间的世事变迁,到了李贺父亲这一代,他的家庭已经从富贵上层跌落到了社会底层,生活已是勉强维持。但是李贺却又对自己唐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念念不忘,羡慕王孙贵族那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生活,一心想与那些贵族交往游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于是他就与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渴望通过科举取士走上达官显贵之路。但是正当李贺自信满满的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时,社会上突然传来一种声音:李贺父亲叫李晋肃,因为“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犯“嫌名”,所以李贺如果参加科举,就是对当朝皇帝不逆及对父母亲不孝。原来,我国封建社会有一套“避讳”规矩。所谓避讳,就是不能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与君主或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要用“缺笔”或“改字”的办法回避[3]。这其实是当时一些秀才们因为嫉妒李贺的才华而故意编造的谣言,可是没有办法,流言传播的满城皆知,鉴于当时的大环境,李贺无可奈何地退出了这次进士考试。这件事对他来说无疑是致命性的打击,他梦寐以求的靠科举取士跻身达官显贵的梦想破灭了,唐王朝宗室后裔的贵族身份带给他自负的心境与家境衰落、科举考试不得而带来的自卑的心境纵横交错,令他身心俱惫,本来就不善交流的他更加孤僻,与其他人越走越远,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