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2)

(二)李鸿章的个人经历 李鸿章于道光三年的正月初五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的东乡磨店乡,李鸿章小时候十分的聪明,因此受到家里的器重让其就读于棣


(二)李鸿章的个人经历

李鸿章于道光三年的正月初五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的东乡磨店乡,李鸿章小时候十分的聪明,因此受到家里的器重让其就读于棣华书屋进行培养。他认真攻读经史,对后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后来于1840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举中秀才。并且在1843年李鸿章被选为庐州学府的优贡,后来李鸿章决然北上,准备来年的乡试期间作《入都》诗有10首来抒发胸怀,从而被后世传诵,这也足见他的文学功底。进入京城后李鸿章遍访了吕贤基、赵畇等安徽籍的京官并且得到了这些官员的认可;后来在1847年考中进士并且名列二甲排第十三名,考后曾经在曾国藩门下讲授经世之学,后于1850年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从此踏上官涯之路。后来由于太平军盛起顺时代之势李鸿章开始了多年的团练生活,期间有胜有败后在1860年由于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导致整个长江地区失去了一支重要的主力,后因为李鸿章接受曾国藩的命令而着手准备招募与新建淮军,由此开始了李鸿章的又一人生转折点。后来李鸿章经过多方努力,动用各种关系在初建淮军的过程中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绩。后来于1862年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从而任命为江苏巡抚来镇压太平军后来在攻打到天京之前,淮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万多人,这些足以见识到李鸿章从一介书生变成江苏巡抚中所表现的过人胆魄与才华。后来适应时代脚步开办洋务运动,从军事与民用两个方面入手,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巩固统治的目的,但是随着清廷已不适应世界趋势来看是必然会被取代而出现的一系列的战败而签署的战败条约的矛头便都被指向了李鸿章。

(三)李鸿章的评价

一百多年以来, 大家对于李鸿章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大多数人都将他认定为是一个 “卖国贼”。认为李鸿章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创造了一套的卖国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十分的完整。其实这多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分析人物我们应该客观公正。首先将他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去看,在与他同一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却是十分不同的,像日本的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 识外国文明, 想效法自强, 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3]他在自己的仕途上具有了十足的开拓者的意志,他不仅着手管理过军事,更在经济上也初有成就,所以他的才华与机制也不是谁能媲美的,而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这也就足以说明他在清廷或者当时的历史作用。

那么综合对李鸿章进行评价可以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面来评价。首先是李鸿章的正面评价,其实他一生的目的都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由他与曾国藩主办的洋务运动则是其进步的一面。但尽管是洋务运动也无法改变请政府本身落后的局面,因为他们的学习一切都是局限于表面,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甚至在面对西方不公平的条约提出时他都据理力争,只为去改变这一被压迫挨打的局面。但是国家软弱无能,腐败不堪,这是谁都不能改变的,所以他也不得不签署这屈辱条约。另外在外交上他也有维护清廷国家利益的事迹,像八国联军入京,当时不管大臣还是慈禧都四处逃窜,唯有李鸿章一人前去谈判,才以最大的利益维护下了当时的局面。但是最终也不得不以割地来平息联军侵华;并且在甲午战争中也是分析利弊,以最小的代价换得国家最大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