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晚期创作的自传性

移居美国后的张爱玲,渴望在美国打开自己的市场。但是面对《赤地之恋》以及根据自己得意之作《金锁记》改变后的《pink tears》的出版并不尽如人意。张爱玲开始采用熟悉的素材写自己的事


摘  要:从广义上来讲,作家的一切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色彩。张爱玲少年成名,中年移居美国,深居浅出,面对出版与写作的双重困境而产生的焦虑,剖析过去,反复书写自己的经历,解读人生的情感创伤,剖析人性的丑恶。本文主要以《易经》、《雷峰塔》和《小团圆》为中心文本,从作者反复书写自己的童年往事、成长经历以及情感创伤中的创作内容中论述作者的自创性书写,分析作者绚丽归于平淡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 张爱玲;反复书写;情感创伤;自传性书写;叙事风格

On the Autobiography of Eileen Chang's Later Creation

Abstract:In a broad sense, all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are autobiographical.Eileen Chang young fame, middle-aged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a shallow, facing the dilemma of publishing and writing anxiety, analysis of the past, repeatedly writ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emotional trauma, analysis of ugliness.In this paper, "Pagoda" "book of changes" and "small reunion" as the center of the text, the author from repeatedly writing creative content of their own childhood, growing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trauma in discussing the self writing,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narrative style of gorgeous attributed to plain.

Key Words: Eileen Chang;  Repeated writing;  Emotional Trauma;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  Narrative Style

引言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成名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作品风格独特,时而华丽温婉时而辛辣讽刺。在1952年张爱玲基于各种考虑离开中国奔赴香港,之后旅居美国。远离故土的张爱玲,仍然坚持写作。从1957年开始的近四十年可以称之为张爱玲创作的晚期。虽然1957年的张爱玲年仅38岁,但是本文论述的晚期并不是时间观念,而是借鉴了萨义德“晚期风格”的晚期,与艺术家从时间上界定的“晚年”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论述的晚期创作更多的是从艺术类型着手。对于张爱玲晚期创作的风格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宪瑜的《张爱玲“自传三部曲”与所谓“晚期风格”》以及李淼然的《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等,这些论文将张爱玲晚期创作的作品放到时代背景、文化结构中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了张爱玲晚期作品的文化价值。而本篇论文则是从张爱玲晚期创作的文本出发,结合萨义德提出的“晚期风格”来分析张爱玲个人的现实人生经历与晚期创作的文本存在的关系来论证张爱玲晚期创作的自传性。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Ⅱ

引言Ⅲ

目录Ⅳ

一、晚期创作的复书写  1

二、反复书写的情感创伤2

(一)来自父亲的情感创伤-3

(二)来自母亲的情感创伤-4

(三)来自爱情的情感创伤-5

三、绚丽归于平淡的风格6

(一)浓缩杂糅的叙事内容-6

(二)叙事平淡的风格-8

参考文献-10

一  晚期创作的反复书写

从1957年开始,张爱玲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始“写自己的事”,她还制定了明确的计划,她说:“我要写书—每一本都不同—(一)《秧歌》;(二)《赤地之恋》;(三)pink tears;然后(四)我自己的故事,……” 关于如何写的看法,张爱玲有自己的打算:她将像“三十岁生辰”这样的话留着准备将来自己的事,而且还不想让读者一读了然。张爱玲在制定写自己的事的计划中,也将如何在实际与虚构达到平衡的考虑计算在内。在美国,张爱玲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金锁记》翻译成英文版,准备将此作为打开美国市场的敲门砖,但结果并不理想。而且张爱玲也为了迎合美国政治风向和读者口味,创作了《秧歌》和《赤地之恋》,但是《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出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像张爱玲期望的那样打开美国市场。在旅居美国后,张爱玲基本处于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跟好友交流大多靠信件。张爱玲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抱怨自己在创作《赤地之恋》的痛苦:“有时《赤地之恋》实在写不出,我才明白别人为何不写作,任何人都有理由不写。” 从张爱玲语句中可以看出张内心的矛盾心情。而《赤地之恋》的失败也让张爱玲意识到自己只有写自己熟悉的、得心应手的东西,才能写出好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