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高师生师德培养的乏力导致高师生师德意识的淡薄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
一、当代高师生师德培养的乏力导致高师生师德意识的淡薄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良好师德。良好师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师生作为教师力量的后备军,良好的师德培养对其走上岗位后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下的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中,对高师生的培养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方面,对高师生师德培育的意识较为薄弱。
通过观察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一些师范院校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专业知识的的传授方面,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师生进行师德培养,有违师范院校的初衷。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群体的后备力量的地方,目的是为教师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因此师德培养和专业知识同样重要,甚至在一定角度看师德培养的重要性还要胜过专业知识。当下的高校对于高师生的师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诸多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方案中虽然设置了和师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对师德的相关内容讲授较少,导致了高师生缺乏对于培养良好师德的重要性的意识,这对于高师生师德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师德教育课程设置乏力。高师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在校期间就应该掌握深厚专业文化知识并建设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而这些都要来自于师范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和老师们的影响。在我国当今的师范院校中,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类: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1]普通课程是所有大学生都会学习的课程,并不能彰显师范特色。专业课程则是以教授专业知识,是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也不能显示出高师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地方。第三类教师教育类课程则与教师师德培养密切相关。设置这些课程本意是通过这些课程使高师生培养良好的师德,从而显示出师范生与其他大学生的不同之处。[2]但是在高校中,由于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这些课程对于高师生的师德培养却没有多少促进作用。
师德教育理念陈旧。现在高校对于高师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其一方面表现在当代高校把师德培养理论化,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将师德培养理论化的结果,老师们也仅仅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讲授,学生们的受益之处并不多。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教育认为师德培养是在高师生入职后,而不是在校期间。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更多的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高师生的师德培养。也有人认为师德在高师生入职后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不需要再大学期间进行培养,把师德培养推到入职后。却忽略了教师的师德形成既需要在入职后个人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意识,也需要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