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这五次入仕,最后一次担任彭泽的县令这一职位,是陶渊明的另一种重大的选择。这次的辞去是在看够了黑暗,却无能为力的抉择,对陶渊明来说,
陶渊明这五次入仕,最后一次担任彭泽的县令这一职位,是陶渊明的另一种重大的选择。这次的辞去是在看够了黑暗,却无能为力的抉择,对陶渊明来说,是儒家看透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是陶渊明从积极的入仕,到现在的自然恬淡的心境[2]。也能从他后期的作品中,看到不仅仅是在过着田园的生活,更有对当下的时局有着无限的担忧之情。
(二)文体流变概述
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过很多文学类型的变化,文学类型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改变。文体的改变的原因大到朝政超纲的改革,小到文学作家心境的改变,这都是文体流变的原因。古代的文体大致分为这几类:诗、文、辞、赋。但是这其中,又不乏有许多细小的划分,这些划分有时也是文体流变的一种表现[3]。比如诗就可以分为:二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而这些也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4]。这些就是一种文体流变的细小过程,但这些在当时的社会会有一个鲜明的体现,文人的如何创新,更是一种生活阅历、社会变化等等的融合,这些文人将新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这些创新的做法,促使完成的就是文体的改革和更新。
对以上有了基本的认识,我认为可以将陶渊明的文体分为三大类,一是诗、二是散文、三是辞赋。本论文主要从散文和辞赋这两者进行一定的阐述,我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陶渊明的散文
(一)祭祀散文
在陶渊明之前,祭祀散文就已经有了相应成熟的文体,大致可以将这些祭祀散文的题材和内容划分,分成几类,如碑、祭、吊、哀等。陶渊明也写祭祀散文的这种文体,因为陶渊明从小就处于一种家族衰落,自幼丧父,又处于一种士族和寒门的尴尬夹击之中,自从为官开始,怀揣着一颗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官,却被无力回天的暗黑官场所迫辞官的境遇。他的祭祀散文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之前先哲的优势,更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列入其中,将悲伤更加具有沉痛的效应,也同时将悲痛的题材拓展开来,完成了陶渊明形式的祭祀散文的创新。陶渊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祭祀散文有:《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文远》、《自祭文》[5]。这些祭祀散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祭祀散文的都是,具有写有事实的特点就像陶渊明《祭程氏妹文》中的诗句“白云掩晨,长风悲节”、还有就是注意描述环境,用来加深悲伤情感,更能使文体形式创新。
(二)序文
1.诗前序文
诗前的序文,在陶渊明的著作中有14篇,这些序文在这些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序文在诗前大致的作用可以分为概括诗的大意、写诗的原因或者背景、随笔三个作用。在第一类概括诗的大意的诗前序文有《停云》序文、《时运》序文、《荣木》序文和《形影神》序文等[6]。它们都是把诗歌的主旨概括出来,让人明白诗人想要写的是什么。同时在《停云》、《时运》和《荣木》也是作者最具特色的序文,因为它们格式、字数都相同,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第二类写诗的原因或者背景的序文有《与殷晋安别》、《赠长沙公族孙》、《赠羊长史》、《答庞参军》等,它们都是写诗的原因或者背景,语言精练简单,长短不一。第三类是作者的随笔,陶渊明即兴创作的序文有《饮酒》、《游斜川》、《九日闲居》等,这种序文一般都是诗人的感慨,寄情于文中,感情色彩非常丰富,寓意非常深远。这三类序文都对后世序文的发展起推动的作用,为文学的发展作贡献。
2.辞赋前序文
辞赋前的序文一般都为怀古,在这样的怀古序文中一般写辞赋的原因和背景都会交代清楚,而且篇幅很长,同时的情感的描绘非常丰富细腻。怀古序文一般都可独立成为一篇文章。比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的序文,它们结构完整,篇幅很长,感情丰富细腻,起因背景都有交代,单独看序文会感觉像是在看文章[7]。辞赋前的序文是辞赋的概括,是辞赋的精华,它与辞赋前后照应,使辞赋内容更丰富,更精彩。序文和辞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同时序文的布局的精彩和结构的紧凑也是陶渊明写作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