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德意志长期分裂割据的原因解析(2)

﹙二﹚德意志的经济问题 中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原有的公社制发展的十分缓慢,公社经济属于自给自足彼此之间很少联系,许多自由的农业者影响手工业与


﹙二﹚德意志的经济问题

中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原有的公社制发展的十分缓慢,公社经济属于自给自足彼此之间很少联系,许多自由的农业者影响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中世纪的德意志城市相对于其它的国家来说也比较晚。在10世纪时,德意志的邦国主们为了扩大自己邦国的实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和侵略活动。从而拥有了大量土地,使农业有了较好发展,并带动了手工业发展。德意志地理位置处于欧洲中部,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与多瑙河之间。由于海上航运的发展,远程的贸易相对来说较为发达。可以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城市也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出现。[3]但是中世纪德意志城市的出现并没有促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诸侯的势力很大,使得邦国的经济无法去带动周围的发展。德意志的城市使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德意志城市的兴起有一方面来源与王权的逐渐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加强。“小邦割据的思想是当时统治德国的时代潮流,这种思想支配着诸侯,也支配着城市。”[4]德意志的城市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数会形成联盟。当时汉萨同盟在13世纪时逐渐的形成,在14世纪时达到了兴盛。汉萨同盟对当时的经济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带有一定的邦国因素在里面。同盟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从而破坏了德意志的经济联系。而且汉萨同盟当时都可以对外宣战,不免可以看出其已形成了一股割据势力。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其分散性使得已经破碎不堪的土地更加破碎,阻碍了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治统一。

二、中央权威软弱地方势力强大是其中世纪分裂的政治原因

﹙一﹚诸侯势力的强大

中世纪的德意志可以说是“多国并存”。它既是王国,也是帝国,同时还是一个由各诸侯领地政府所组成的松散联合体。 德意志的建国与法兰克的公爵有重要的关系连结,中世界初期的德意志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入侵,当时统治的加洛林已没有能力去承担保护社会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萨克森王朝和巴伐利亚公爵的力量显示出来。公爵的权利十分的大,拥有土地的领土权,同时也自己具有家族的财产。在德意志刚刚立国的时候,公爵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界限就不是很明显。虽说公爵是王权的附庸。但是,只要当王权有所衰落是,公爵就会再次崛起。立足于自主地基础上的公爵权,相当程度上独立于王权。[5]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坐视不管,亨利一世以及亨利一世之后的统治者都试图采取的通过家庭政策和联姻的方式迫使各大公爵们来为其效忠。可以看出中世纪初期的统治基础是国王同各公爵之间的合作,但毕竟通过这种方式的制约是难以持久维持下去的。对中世纪德意志的长期分裂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亨利的倒台,和萨克森公国与巴伐利亚公国的被分割,说明了公国的最终消失。一批诸侯从中受利,诸侯势力在11世纪、12世纪不断发展壮大是其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巴巴洛萨是的诸侯势力在当时非常的大,不仅仅处理当时德意志内部的事情,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中已远远超越了一个诸侯所有的权利。中世纪德意志地方诸侯的权力基础特别的深厚。地方的诸侯,教会一心只是为了自己在谋取利益,在国家遭遇到各种麻烦的时候,不是去帮助国家解决问题,而是利用各种时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迫使国家去承认自己的主权所有。在中世纪时期的德意志国王对于扩张充满了一种疯狂的热爱。德国的国王一心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扩张事业上。 德国历经加洛林王朝(800~911年)、法兰克尼亚王朝(911~918;1024~1125年)、萨克森王朝(919~1024;1125~1137年)后,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的第二个君主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时(1152~1190年),曾六次侵入意大利,并与教皇斗争了30多年,最后以失败告终。德意志的政治封建化要较其他的国家慢的多。在其他国家一心管理自己的国内政治的时候,而德意志还在一心扩张。这种扩张政策带给了中世纪德意志丰富更广泛的利益,但同时这种利益是带有分散性的,这也就造成了王权的分散。诸侯势力不断的加强。为邦国制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下了基础。邦国制并不是指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单元。而是在其自己的领土上拥有独立或是半独立的领主权。诸侯于国王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同时和欧洲其它的国家一样,国王只对诸侯有管理权,这样往往会形成割据。从一些历史可以看出,有些王侯或是封臣具有重要的选举权。中世纪的德意志正是实行所谓的“选帝侯”选举王权的方式。这一选举方式可以说就是对王权的一种削弱,对国王权威的威胁,从而壮大了诸侯的力量,也成为了统一路上的障碍。邦国制在德意志的历史上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