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疲惫”“适度劳动”等词汇的定义不够明确,它们之间概念的解释和区分不明显。因而对该研究的界定和后续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一) 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过劳”问题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日本关于过度劳动问题的研究较早,研究领域宽泛,活跃学者众多,如今该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小倉一哉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日本の長時間労働》 中认为劳动者应认识到工作和生活的合理划分,工作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应当有家庭、精神、娱乐等生活,要学会享受工作以外的乐趣。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过劳研究中,大多从劳动时间的长短角度来分析过劳程度。森岡孝二在《働きすぎの時代》 中认为:对于劳动性质较为特殊需要长时间持续劳作的工作,例如驾驶、护士、医生等岗位的过度劳动问题,是造成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森岡孝二在《労働時間の二重構造と二極分化》 中认为:在一座城市其出生率的高低与该城市劳动者工作时长有一定关联,呈现为劳动者工作时间越长出生率越低的关联。
美国学者则主要集中针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后果进行研究,其严重的过度劳动现象和不充分劳动之间不匹配的关系引起美国学界的热潮,对于过度劳动的定量分析,从工作种类、收入层次、工作时长、年龄、性别和就业者生命周期阶段等不同的因素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区分。英国关于过劳的研究则侧重于过度劳动及不充分就业的另一方面。赵梧钧在文章《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提到“海伦-坦(Helen Tam)观察了不同年龄层的就业者过度劳动和不充分劳动之间的可能性。以及对于本国不充分就业和过度劳动的总量展开讨论”。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过度劳动的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杨河清教授在期刊《近年我国过度劳动研究动态》 中指出:2005年以来,我国关于过劳的研究成果颇丰且上升显著,2010年之后,国内外过度劳动研究的对比与总结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为我国过劳研究领域提供更扎实的基础,改进研究方法。2012年中国适度研究中心成立,研究队伍逐步壮大,为各类过劳研究方向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多学科研究的融合。2013年,中国人力资源成立了适度劳动研究分会,吸纳了更多学者参与到过劳研究中来,研究队伍逐步壮大和活跃。目前,过劳研究体系已经基本健全,国内外过劳研究的各方面差异也得到认识,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学科领域特征、研究方法的差异性。催子龙在期刊(2014)《国外过度劳动治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中提到:目前看来,工会受限或是力量不够强大的劳动者,劳动者的权益难以从工会和自我角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工会尚无法发挥完全的监督保障职能前提下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行和完善我国的行业劳动保险协会制度。另外,也有许多学者概括了“过劳”的相关概念、测评方法、影响因素等。
但是我国过劳研究起步较晚,总体而言过劳研究各方面不够系统和全面,研究背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和医学基础较弱。
(二)课题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关于过劳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对“过度劳动”
“过度疲惫”“适度劳动”等词汇的定义不够明确,它们之间概念的解释和区分不明显。因而对该研究的界定和后续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第二,缺乏官方数据支持。目前关于该问题大范围的、具有说服力的官方数据较少,而大部分学者只能从问卷调查、网络等不权威的平台获取研究数据。这不仅影响学者对该问题的直观认识和呈现,也影响了该问题的研究进程;第三,医学、劳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的参与度不足。医学、劳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为过度劳动研究提供更直观和权威的数据;而管理学学科方向的过劳研究,可以为该课题研究内容扩充更多微观视角,从管理上分析和寻求过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