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学教育与与语文教育进行比较。潘虹老师肯定了国学教育中经典诵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它能够帮助学生增大识字量、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记忆力。
1.关于小学国学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关于小学国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多,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也仅仅来自于已经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一线语文教师。可见,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并不完善。
在教学目标方面,大到《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中的“吸取圣贤智慧、培养人格品质、安顿身心性命、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化”;细到钱爱萍老师根据小学生语言学习特点,主张小学国学课的六维教学目标,分别是“识字目标、文义理解、知识积累、文化感悟、联系实际”,同时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学段进行区分,构建了横纵相合的国学课堂教学目标网络。
在国学教学的教育价值方面,已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刘梦溪认为:“这样的设想可以重建中国教育的“传道”的内容,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把“传道”放在第一位,韩愈《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价值教育。”我的研究就是想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融注在现代教育当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最终使“六艺之道”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金庸先生认为,开展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重在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而非单一的知识。罗萍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和修身立人两方面阐述国学教育的价值。
可见,国学经典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能够通过古味的文字去涵养学生的德性,寻回民族性格和精神皈依。这不仅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目的。
在国学教育的学习模式领域,已有许多骄人的校本课程实践成果,但并不全面。现有应用在国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经典吟诵式和情境创设两种形式。1994年,台中师范大学语教系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
另一种是情境化教学方式,美国著名的情境化认知研究专家布朗(Brown)和科林斯(Corinth)说:学习和思维是基于情境的,他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或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一定的情景,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氛围。情境化教学需要生活化、形象化、科学性、问题性、情感性。 因此,在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心境,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王崧舟老师在拱宸桥小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以“悦读、熟读、悟读、化读”为四步骤结合情境创设的乐学模式,以“求略懂、求量变、求熟记、求自悟”为教育法则,展开丰富多彩的系列国学活动。天河区石牌小学以温故——新授——拓展的主题式经典教育课堂模式。
对国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成果,这也意味着,现在处于热潮之中的“国学热”在课堂上的实践尚未有理论上的评价体系,相关一线教育者的教学指向并不明确,也正与国学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研究成果现状相呼应,几乎属于空白地带。
2.关于小学国学与语文教学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有部分教育者关注到这个课题,将国学教育与与语文教育进行比较。潘虹老师肯定了国学教育中经典诵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它能够帮助学生增大识字量、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记忆力。但未对学龄阶段进行对口的研究,同时研究多以“如何将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中”为主要方向,而通过二者的比较,以探讨出国学课堂教学范式为主的研究尚未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