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ARCH模型发展以来,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应用该类模型来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比如吴长凤(1999)采用GARCH模型,通过拟合GARCH(1,2)和GARCH(2,1)这两种模型
(一)GARCH族模型的发展
ARCH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由Engle教授于1982年提出。ARCH模型能够模拟时间序列波动性的变化,因此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中应用广泛。ARCH模型计算的对象主要是移动平均历史收益率产生的误差平方,并对它进行分析。ARCH模型由于其自身灵活性,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1986年T.Bollerslev提出了GARCH模型(广义ARCH模型),GARCH模型实际上就是在ARCH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误差方差进行建模。1989年Glosten、Jagannathan与Runkel提出了GJR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杠杆效应。1991年Nelson对GARCH模型作了进一步的推广,提出了指数GARCH模型(EGARCH)。1993年Ding , Granger 和Engle为了获得金融时间序列的非对称性,他们研究并发展了相比原来GARCH模型更为灵敏的APARCH模型,同年Zakaran和Runkle分别独立提出TGARCH模型,又称门限GARCH模型。
上述模型加上其他学者构建的模型构造了庞大的GARCH族群,具体展示如下图 1 所示:
(二)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GARCH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中,其中包括股票市场,期货期权,基金,外汇,资产管理,宏观微观经济政策评价等。比如Morelli(1998)分析研究了英国的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财政指标等)的波动并将其与股市波动比较,应用ARCH族模型分析影响。Torber(2001)补充了GARCH模型运用时的限制条件,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及汇率波动率的性质。.A guilar , N ydahl(2000)使用GARCH 模型来对汇率的波动性进行建模,Brooks 和 Simon(2000)设定了限制并选用了具体的GARCH模型来分析美元汇率的波动率。Brandt et al(2002)进一步研究了EGARCH模型,提出了一种EGARCH模型和极差的组合,研究之后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不佳。Bauwens等( 2006)、Silvennoinen 和Teräsvirta ( 2008)对多元GARCH 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Wei Liu 和Bruce Morley(2009)通过对香港恒生指数的分析,发现具有非正态分布的GARCH模型与历史模型相比较,显示出更稳健的波动率预测表现。
(三)国内研究综述
自GARCH模型发展以来,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应用该类模型来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比如吴长凤(1999)采用GARCH模型,通过拟合GARCH(1,2)和GARCH(2,1)这两种模型,分析了沪深股市的波动率;郑梅、苗佳和王升(2004)对我过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行了研究;黄海南,钟伟(2007)研究了上证股指的收益率波动率性质,利用GARCH模型进行分析,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唐小凤(2007),严定琪、李育锋(2008)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刘铁鹰和田波平(2009)预测了上证指数的收益率,采用GARCH和状态空间这两种模型,结果表明在预测方面GARCH族模型效果较好;郝睿,李晨光(2010)对上证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
但是目前大家对于GARCH族模型的研究大多都在于单一的利用GARCH族模型中的一种模型,而对于某一个特定模型的建立,以及利用这个特定模型对收集的数据序列进行拟合和预测,甚至是同时利用GARCCH族模型中的多种模型,这样的研究并不常见。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领域中,波动率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和如何选取理想模型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金融领域也一直在关注风险控制相关方面的话题,而将GARCH族模型充分的应用到风险控制中,无疑是一个研究的新的突破,但这方面研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预测风险时,我们是否应该将资产的收益率波动率视为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在对先前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选取上证50指数日收盘价为样本数据,同时研究GARCH,GARCH-M,EGARCH,TGARCH这4个模型的预测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出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预防、度量股票指数的风险提出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