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外部环境的限制。众所周知,要想进行高效且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活动,良好的外部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1.关于教育科研能力的定义研究
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而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位置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 另外有学者综合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探讨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一政策性文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做出了以下的定义。该学者认为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教师的所思所做有逻辑性地展示出来,至于文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此外,教育科研能力的维度也很广,如教师在确定论文选题时的判断力、对一定内容的概括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等。在申报课题时,对所研究课题的设计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选择研究方法,进行整体研究的规划能力和组织实施与协调能力都属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范畴。
2.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科学能力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一是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方面思想观念问题的制约。意识决定行动,一个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科研意识,就决定着他会从事怎样的教育科研活动并且成果如何。当前我国很多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一些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科研活动的深入性和复杂性起了排斥心理,有时就算他们参与进这些活动中来时,仍然是一个被动者的姿态。有学者指出过,平时不少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述职中,都表示自己参与了教育科研。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化的。 这些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时,没有真正做到解决自己教育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从事某一项相关研究时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如今,小学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活动存在一定的行政化弊端,属于领导指导的工作而非纯粹的学术性研究,因此对这些科研活动热情较低,不愿意将过多精力投入其中。第二,有些小学教师认为自身日常教学活动已经是任务繁重,而教育科研活动对日常教学的帮助不大,因此不愿意参加。第三,有些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性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因此难以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教育科研活动并配合活动进行。总而言之,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造成了很多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方面质量低下。
二是小学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知识的高毒决定了实践活动的程度和力度。”目前我国有些小学教师从事单一的教学活动,在教育科研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教育科研就是简单的将教育科研理论和实例进行引进,整体的科研效果较差。在对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学习的调查中有数据表明,83.2%的小学教师表示学过一点教育科研理论,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老师对教科研有一定的了解,仅有4%的教师表示完全密友学过。而在教育科研学习方法的研究数据中,自学的占27.2%,学校组织学习的占39.5%。因此,有学者指出,从整体结果看,小学教师学习科研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不够系统和完善。[9]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也影响科研活动的质量。
三是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外部环境的限制。众所周知,要想进行高效且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活动,良好的外部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需要依赖完善的制度和客观的环境支持才能顺利进行且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但是笔者在杭州市不同小学的数次实习中发现,一些学校在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资源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很完善的制度从而使教师的科研活动缺乏了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日常教学工作是剥离的,没有将两者进行科学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效率不高,时间久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同时,小学教师难以将科研活动和教学结合则无法从教学活动中提升科研水平。除此之外,有学者也曾指出,如今很多小学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缺乏了科学而又完善的评价机制,有时是外部环境影响了教师的追求,导致一些教师过于关注教育科研的成果从而忽视了过程,很多时候也导致了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问题。另外,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时,在时间、经费、信息资源、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获得也都存在这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