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纠纷的类型特点与化解 (4)

(二)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出了许多农村大学生。随着他们知识素质的增强,使得家庭也受到其影响,其民主法制意识也不断


(二)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出了许多农村大学生。随着他们知识素质的增强,使得家庭也受到其影响,其民主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其法治观念还不健全不规范。村民打破旧的对政府管理盲目服从,而是敢于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但有时采取的行动不合理合法,行为不规范,更有甚者采取过激的行为。对此我国应加强对民众普法教育,推动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田耕作方式的机械化和经营管理的规模化使得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多,对农村的社会人口结构产生了影响。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他们构成了农村中的主要人口。农忙时劳动力的短缺、老人赡养问题、儿童抚养问题以及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另一方面的人口构成的变化是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当年出生性别比为116.9,其中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2,第二胎就飙升至151.92,第三胎更高达160.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越往后就有更多的女胎被选择性堕胎,从而推高了出生性别比[6]。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男女比的严重失衡,使得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对社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四)新旧文化习俗的冲突

农村社会新风尚与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冲突是诱发纠纷因素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与传统思想的老人之间存在分歧,例如穿衣习惯、饮食习惯、孩子教育观念、传统礼节等等。特别是现在年轻人的作息方式、娱乐方式、教育孩子观念存在较大差异,隔代带孩子问题进一步激化婆媳之间矛盾。

(五)公共政策的变化

新农村规划使得农村的土地面积得到合理的规划,在农村建设居民小区楼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宅基地问题。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建设用地的集中、投入建设的前期费用、村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等等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全面二孩政策” 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生人口的增长。虽然法律对二孩出生日期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落实中受到种种阻力。例如两个婴儿出生日期差一天有可能面对不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干群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