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以淮阳县为例(2)

(二)教师工资普遍偏低,队伍不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民对于职业以及就业地区的选择有完全的自主权。由于农村中小学大多在偏远地区,交


(二)教师工资普遍偏低,队伍不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民对于职业以及就业地区的选择有完全的自主权。由于农村中小学大多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教师工资低、待遇差,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下乡,特别是经过全日制专业培训的本科师范生和研究生几乎不会考虑回农村,即使愿意也只是暂时的,不愿长期留下来;骨干教师受城市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的影响,纷纷跳槽到城市学校;而那些没有经过专业教师培训的低学历人员借助代课教师的身份而进入到教师队伍。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年龄结构是反映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调查中发现,56岁以上教师占20%,46~55岁的教师占18%,35~45岁的教师占34%,农村基础教育年轻教师数量较少,出现了教师老龄化现象。或因为当地财政困难,或因为编制紧张,每年录用的新教师很少,甚至有时不招录,导致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根据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可知,这种状况不仅会给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2.学历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很多教师也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未接受过大专或本科教育,尤其是正规的师范教育。从调查的淮阳各乡镇的学历来看,大专生占总人数的63.28%,而本科生只占8.53%,且本科生大多是来自非师范专业,并通过特岗考试进入到教师队伍中的,因此淮阳县农村基础教育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偏低。

3.学科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体、音、美、心理辅导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在很多乡镇小学,几乎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几乎不开设,就算是开设,教师也是由这两门学科的教师担任,很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进行实质的教学。国家规定的学科不能正常开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

4.职称结构不合理

以淮阳县某乡镇的几所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为例,小二职称的占45.78%,小一职称占38.97%,小高职称占15.25%。由此看来,农村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远低于初级职称教师数量,这种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这种的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评价机制不合理,农村教师提高职称遇到的问题较多,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培训水平低

我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自淮阳县师范学校或者是以前的民办教师。经过多年的学历补偿教育和职业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培训时间少、质量低,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尤其是专业素养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导致农村基础教育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工资水平低,环境差

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是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较多,农村适龄儿童较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资金来源少,再加上淮阳是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教育经费较少,所以农村教师发放的工资只有国家规定的标准金额,没有其他任何的补贴。再加上农村环境差,教师的老人就医、孩子上学非常不方便,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教师无心教学或有能力的教师跳槽到城里学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农村教师的待遇远低于县城教师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