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萍等[8]以壳聚糖为反应底物,通过两步N-酰化反应将具有肝靶向性的 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修饰到壳聚糖上,制备出药物载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
马亚萍等[8]以壳聚糖为反应底物,通过两步N-酰化反应将具有肝靶向性的 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修饰到壳聚糖上,制备出药物载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甘草次酸-壳糖),这是一种同时具有肝靶向性和温度响应性的聚合物胶束药物载体。实验结果显示,当用1:2的反应物的比例来反应,使实验进行72小时时,30%以上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 甘草次酸-壳聚糖) 氨基被取代。聚合物胶束溶液对温度有敏感性:胶束溶液在温度为25摄氏度,粒径为154 nm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径将会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化可以使用电镜观察其形态,形态呈球状。所制备的聚合物胶束理化性质良好,温度敏感,所以其极有可能能作为药物载体来使用,是值得研究的,发展前景也很好。
1.4 微针透皮给药的研究
自从1979年在美国,美国研究学者推出东莨菪碱透皮贴剂和随后成功的透皮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和睾酮以来,由于透皮给药系统(TDDS)发展前景可观,所以已经有很多研究学者在药物输送系统研究方面投入精力。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皮肤表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指在皮肤表面的应用,药物以一定的速度穿透皮肤表层,皮肤主要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药物穿透的主要是皮肤的角质层,然后通过毛细血管进入人体的血液进行循环,以达到有效的血液药物浓度,从而实现系统或局部治疗效果。与传统递药途径相比,能够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血液中药物浓度稳定,局部靶向,递药方便的优点。然而,皮肤角质层具有阻碍功能,所以限制了大分子和水溶性药物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因此,引入了药物输送技术,即微针的透皮递送,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微针透皮递送系统结合了皮下注射和透皮贴剂的双重药物释放,是一种微创透皮药物递送系统。该技术主要是将1-2cm-1带有微针的透皮贴剂应用于皮肤,这样就能使微针刺入皮肤并将其插入皮肤。该贴片包含数十至数百个空心或实心微针(长度一般为50至900),可以生成数百个微通道。这些通道贯穿皮肤的角质层,有效地减少了皮肤的屏障功能,但是也不会触及皮肤的深层神经。使用时不会让使用者产生疼痛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这也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通过该通道,药物进入体循环,这样可以积极地促进药物的穿透皮肤角质层,并在特别规定的部位积累,从而使药物实现无痛透皮递送的作用[8]。
阿霉素(DOX)是一种蒽环类化合物,用于治疗白血病,乳腺癌和卵巢癌。DOX通过与拓扑异构酶II抑制相关的氧化DNA损伤在癌细胞中诱导胱天蛋白酶依赖性细胞凋亡。药物的常见缺点主要是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相关研究使用天然大分子麦芽糖和微胶囊化技术制备含DOX的微针并研究了药物的经皮穿透。研究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皮肤(未处理的4 mg/ ml,1.31〜0.04 mg/ cm2)相比,微针治疗组( MN4 mg/ ml,1.51〜0.09 mg/ cm2)在24小时内DOX累积递送明显较高,能够有效地提高体内阿霉素的生物利用度[9]。 Shinying Lau等[10]人为了改善药物的有效输送,利用柔性聚乙烯醇( PVA)为基底,能快速溶解和释放药物,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丝素蛋白头作为针尖,制备了双层可降解微针。溶解微针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入小鼠腹部皮肤达约150m的深度,并将其包封的胰岛素释放到皮肤中以引起降血糖作用。微针的制备避免了高温,这有利于室温下微针中药物稳定储存20天。研究结果显示99.4%的胰岛素保留在微针中。与传统的针头给药相比,该可溶微针贴片能够实现自给,小型化,无痛给药和药物稳定性。刘姝[11]选用透明质酸为基质制作出了针体均一,针长800 um,一系列可降解微针的顶部直径为40微米, 底部直径为160微米,针距为600微米,用于胰岛素负载。 并且进行该微针的体内外研究。透皮给药使得胰岛素给药实现其理想化;透过皮肤给药使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变的很低,这样就能够避免胰岛素发生失活而不能实现其治疗的效果。通过比较,可以观察到,经过微针处理的皮肤产生具有与针体相似的形状和尺寸的微通道,并且通道从角质层直接进入真皮层,微针被证明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作为基础和在皮肤上创建微通道的可行性。大鼠的体内降解实验显示微针针头在大鼠皮肤中0.5小时后针头溶解3/4; 针头在1小时后完全溶解。这表明透明质酸微针快速溶解在体液附近的真皮中,并且可以在1小时内溶解,表明它可以具有更好的药物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