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腐蚀机理 垃圾焚烧锅炉的腐蚀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两种,内腐蚀主要由汽、水系统的介质所致,外腐蚀则主要是由燃料燃烧后形成的烟气介质所引起
1.1.2 腐蚀机理
垃圾焚烧锅炉的腐蚀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两种,内腐蚀主要由汽、水系统的介质所致,外腐蚀则主要是由燃料燃烧后形成的烟气介质所引起[5]。同时由于外腐蚀产生部位和条件不同又分为低温腐蚀和高温腐蚀,低温腐蚀是指在燃烧高水分、高硫燃料时,尾部受热面低温部分会受到的腐蚀;高温腐蚀是指锅炉在燃烧煤或重油时,由于燃料中的硫、钠或钾盐的作用,过热器或再热器的高温管壁会受到的腐蚀[5]。合金通常会通过氧化反应形成氧化保护层,用来抵御硫化、氯化或其他形式的高温腐蚀,对于锅炉管道,主要发生氯腐蚀和熔融盐腐蚀,熔融盐又分为硫熔融盐和氯熔融盐两大类。
1) 氧化
在垃圾焚烧过程中,由于氧气参与腐蚀反应被消耗,导致氧化膜由外至内存在一个浓度梯度,在氧化膜与金属的界面处氧分压较低,而垃圾中的氯通过氧化膜到达该界面,当氯与氧的分压达到一定的关系时,氧化物成为稳定相,所以就发生了氯腐蚀金属生成氯化物。
锅炉管道在服役环境中,首先会发生下列氧化反应:
Fe + O2 → Fe2O3 (1-1)
Fe + O2 → Fe3O4 (1-2)
Cr + O2 → Cr2O3 (1-3)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类似的被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氧化:
Fe + H2O(g) → Fe2O3 + H2 (1-4)
Fe + CO2 → Fe2O3 + CO (1-5)
氧化阶段的结果,就是既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氧化铁层,又形成了一部分致密氧化膜保护层,对接下来的 Cl 腐蚀和熔融盐腐蚀各有利弊。
2)氯腐蚀
在垃圾焚烧炉燃料中,会不可避免地引进大量Cl元素,Cl元素可以以HCl、Cl2的形式存在,也可以结合Na、K等元素形成化合物。Cl元素的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阻止保护性氧化层的形成,并加速氧化环境中的腐蚀[6-7]。
如图1.1所示,锅炉基体在高温环境中已经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氧化层,并且边界层中含有大量气体,如O2,CO2,H2O,HCl,SO2等。
图1.1 高温 Cl 腐蚀机理示意图[8]
首先,燃料中的HCl和NaCl 会和O2发生反应,生成Cl2,见反应(1-6)和(1-7)。
2HCl + 0.5O2 → Cl2 + H2O (1-6)
2NaCl(g) + Fe2O3 + 0.5O2 → Na2Fe2O4 + Cl2 (1-7)
反应(1-7)需要有氧化产物 Fe2O3的参与,而反应(1-6)虽然没有金属氧化物直接参与,但金属氧化物在此过程中是作为催化剂存在的。因此,可以推测此反应是在氧化层中或接近氧化层的位置发生的。
金属不仅可以与Cl2发生反应,还可与HCl直接发生反应。Cl2和HCl通过锅炉基体外氧化层中的孔洞和裂纹直达锅炉基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锅炉基体和氧化层之间形成金属氯化物FeCl2,见反应(1-8)、(1-9)。之所以可以发生此类反应,原因之一是形成金属氯化物的吉布斯自由能非常低,反应条件较易满足[8];另外Fe基体和氧化层之间的氧分压特别低,此时金属氯化物比氮化物更加稳定。
Fe + Cl2 → FeCl2(s) (1-8)
Fe + 2HCl → FeCl2(s) + H2(g) (1-9)
在高温下,固态产物FeCl2变为气态,再次通过氧化层中的孔洞和裂纹扩散到氧化层外。在其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随着距离氧化层与气体的界面越来越近,氧分压越来越高,FeCl2在此过程中又被氧化成Fe2O3和Fe3O4,并且释放出Cl2,见反应(1-10)、(1-11)、(1-12)。这些Cl2一部分返回到氧化层外的气体团中,另一部分又通过氧化层扩散到基体继续发生反应,这样Cl2就形成了循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Cl2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并未消耗,而是充当着催化介质,又因锅炉服役过程中Cl2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故整个腐蚀反应是一系列自催化反应。
FeCl2(s) → FeCl2(g)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