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性能由以下两个参数构成,包括:扩散系数、截留分子量。扩散系数的含义是指一种物质在经过胶囊膜需要的时间,截留分子的含义是通过不了微囊膜
扩散性能由以下两个参数构成,包括:扩散系数、截留分子量。扩散系数的含义是指一种物质在经过胶囊膜需要的时间,截留分子的含义是通过不了微囊膜最小分子量。而囊壁的化学组成会影响到其扩散性能,且囊壁的厚度大小与膜孔大小都会影响到囊壁的扩散性能[5]。
微胶囊在经过一定的热循环次数之后还具备的性能被称为热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微胶囊都必须利用高温进行处理,所以微胶囊的结构对温度的响应性十分重要。
囊壁的厚度以及构成,芯材在高温下的膨胀系数等都会影响到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而这一技术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通常利用程序来对温度进行控制。利用TGA谱图可以判定壁材的热稳定性,这样就能够得到微胶囊的极限使用温度以及加工温度。
1.5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利用微胶囊技术能够将处于任何状态的物质都包裹在微胶囊中,并提升物质的稳定性,这是它与其他工艺相比具有的最大优势,同时微胶囊还能够确保生物组织的完整性与活性。微胶囊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尤其是在化妆品的制作中,其具体优势如下[4]:
(1)能够维护芯材的安全
(2)隔离不相容组分
(3)控制释放
(4)屏蔽作用
(5)改变芯材性质
1.6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指借助一种致密膜把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包裹在一起的方法。通常,致密膜是利用天然高分子或者合成高分子制作而成。如果微胶囊中包含的是固体,则形成的微胶囊的形状和固体原有的形状一致,如果微胶囊中包裹的是液体或者气体,则形成的微胶囊形状通常是球形。通常情况下,微胶囊的尺寸在2-200微米之间,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制备0.01-10000微米的微胶囊。通常,微胶囊的囊壁厚度在0.15-150微米之间,如有需要,也可以生产0.15微米之下的囊壁。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了微胶囊技术。60年代之后,研究者发明了一种相分离技术,可以实现用高分子物质将物质包裹起来,这样就能够生产出应用于药物中的微胶囊。鉴于微胶囊的优势,日本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脂双层囊泡(脂质体)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已用于制药工业中的药物释放剂和某些化妆品的配制。在医疗领域,各种微胶囊技术相继出现,同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把药物装载在微胶囊中,可以实现靶向治疗,实现药物治疗的有效控制。例如,将活性组织装载在微胶囊中,在pH值满足要求时,活性组织就会被释放。近年来,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始出现,它的性能可以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将药物包裹在智能高分子制成的膜中,能够获得刺激响应性的微胶囊,该微胶囊被广泛的使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中。Mathiowi tz等人让微胶囊膜破裂,从而使药物得以释放。Kitano等人提出一种光降解型膜,并且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利用该物质制备的微胶囊来包裹药物,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包膜就会溶解,从而使药物释放[1]。在发达国家,微胶囊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日本。每年在日本,都会申请数百件与微胶囊技术相关的专利。由于微胶囊技术的优点,最近几年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微胶囊技术,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微胶囊技术还比较落后,还主要依靠进口发达国家的微胶囊。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以及我国微胶囊技术水平不高,开展微胶囊技术的基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