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融资约束的概念 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当你想获取资金时,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是没有成本差异的,资金可
(二)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融资约束的概念
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当你想获取资金时,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是没有成本差异的,资金可以在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之间自由流通,不产生额外成本。但是Myers and Majluf (1984)的研究发现,这种理想状态是并不存在的,相比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内部信息了解得少,因此他们有理由怀疑管理层因为私利可能对盈余信息进行操纵,使财务信息失真,增加了自身的投资风险,为了更加合理有效的投资,他们将会提高融资成本。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融资的成本超过内部融资成本,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异就是融资约束。
2.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处于不同融资约束状态下的企业究竟会做出怎样的盈余管理行为呢?
一方面,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融资约束,使我国权益性融资门槛高且要求严格,企业纷纷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证监会配股标准以缓解融资约束最终获取融资。我国学者刘花(2014)利用A股2007-2011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得出,在新配股标准下各个上市公司均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调节收益以达到达到上市、配股条件的现象。在债权融资约束下,企业为达到外部投资人借款要求,通常会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马永强等(2014)研究发现,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上调利润,最终达到银行对自身盈利能力的要求,以便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可见外部融资约束的存在下,企业有可能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
另一方面,近些年企业财务信息造假行为严重,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对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怀疑,为了减少自己的投资风险,他们通常会加大融资成本,进一步加重融资约束,并且随着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识别能力加强,使得企业可能进行更少的盈余管理。在相关的文献中,廖秀梅(2007)曾发现银行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出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会通过增加其贷款成本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而且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旦被识别,将会对未来的融资增加更多的成本或是难以获取融资等负面影响,这样企业将很有可能放弃盈余管理行为。
上述研究表明企业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明显差异的解释,这种情况的出现,究竟是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融资约束的度量问题,也或许是市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