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唇柱苣苔属植物的低温高温半致死温度研究(2)

3.2.2 百寿唇柱苣苔(Chirita baishouensis)8 3.2.3 两广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9 3.2.4卡柱苣苔(Chirita ‘Kazu’)9 3.2.5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10 3.2.6王氏唇柱苣


3.2.2 百寿唇柱苣苔(Chirita baishouensis) 8

3.2.3 两广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 9

3.2.4卡柱苣苔(Chirita ‘Kazu’) 9

3.2.5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 10

3.2.6王氏唇柱苣苔(Chirita wangiana) 11

3.2.7石蝴蝶状报春苣苔(Chirita petrocosmeoides) 12

3.2.8烟叶唇柱苣苔(Chirita heterotricha Merr.) 13

3.3 八种唇柱苣苔的半致死温度的分析比较 13

3.4 八种唇柱苣苔的分布与其半致死温度的关系比较 15

3.4.1 软叶唇柱苣苔(Chirita mollifolia D.Fanget Y.G.Wei) 15

3.4.2 百寿唇柱苣苔(Chirita baishouensis) 15

3.4.3两广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 16

3.4.4卡柱苣苔(Chirita ‘Kazu’) 17

3.4.5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 17

3.4.6王氏唇柱苣苔(Chirita wangiana) 18

3.4.7石蝴蝶状报春苣苔(Chirita petrocosmeoides) 19

3.4.8烟叶唇柱苣苔(Chirita heterotricha Merr.) 19

3.4.9 总结 20

4 讨论 21

5 结论 22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1 绪论

1.1 苦苣苔科植物

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可被细化分为两个亚科,具体即为苦苣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1]。目前已在我国被发现并确定的品种均属于前者[2]。苦苣苔科下约有一百五十属,三千七百余种,主要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从地理版图来看西至非洲与欧洲南部,东至南美洲的热带及温带地区均有涉及[1] 。

到目前为止,已在我国被发现的苦苣苔科近五十八个属,共约四百六十三种左右,其中二十七个为特产属[1]。苦苣苔科的绝大部分种、属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热带以及亚热带丘陵地带的石灰岩山石壁阴湿处。同时在西南高山地区也有少数种属被发现,北方仅有2个种[1]。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独特的观赏趣味,其分布范围也极具特色:专一、狭域、小群居[3]。

苦苣苔科植物适宜在荫蔽、凉爽、湿度大的环境中生长,多喜附生于酸性岩壁或石灰岩,少数品种需要特殊生境[4]。植物观赏性状多样化,能为园林育种、植物配置提供丰富的选择和配置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开发价值。

1.2 唇柱苣苔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唇柱苣苔属(Chirita C. Y. Wu ex H. W. Li),属苦苣苔科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为单叶,稀为羽状复叶,不分裂,稀羽状分裂,对生或簇生,稀互生,具羽状脉。聚伞花序腋生,有时多少与叶柄愈合,有少数或多数花,或简化到只具1朵花;苞片2,对生,稀为1或3枚,分生,稀合生。花萼5裂达基部,或5深裂至(3-)5浅裂。花冠紫色、蓝色或白色,筒部筒状漏斗形、筒状或细筒状,檐部二唇形,比筒短,上唇2裂,下唇3裂。种子小,椭圆形,光滑,常有纵纹。

唇柱苣苔属下级分类分为麻叶唇柱苣苔组(Sect. Chirita)、唇柱苣苔组(Sect. Gibbosaccus Clarke)、 钩序唇柱苣苔组(Sect. Microchirita Clarke)三组。

麻叶唇柱苣苔组,约37种,在除孟加拉国外的孟加拉湾附近诸国、中南半岛及我国南部均有分布。我国有15种,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及台湾。

唇柱苣苔组,70余种,分布于我国和越南。我国约有64种,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及浙江。

钩序唇柱苣苔组,约18种,分布于泰国、越南、马来半岛、爪哇、加里曼丹及中国南部。中国有2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

1.3 唇柱苣苔属植物的相关园艺应用

种类繁多的苦苣苔科植物不仅形状各异,部分种类还存在多态性,供人欣赏的艺术价值较高。近年来,如大岩桐、非洲紫罗兰等花卉在市场上受人喜爱,十分抢手;此类由国外开发的苦苣苔科花卉在室内观赏花卉市场表现出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也侧面体现出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利用潜力、开发前景非常可观[5]。就我国而言,仅在广州、南宁、杭州等城市进行了少量苦苣苔科植物的引种,且主要用作科研和药用植物栽培[1],缺乏对极具观赏价值种类的引种和商业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