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萱草的概述 2.1 萱草的名称 萱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自春秋时期至今已有3000余年,其名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更叠,光有文献记载的就十余个。
第2章 萱草的概述
2.1 萱草的名称
萱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自春秋时期至今已有3000余年,其名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更叠,光有文献记载的就十余个。
其中最早被记载下来的名称则是“谖草”,出自《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伯兮》,文中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表达了思妇对外出远征丈夫的强烈思念情感。“谖”字在古代便有忘忧之意,且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将萱草称为“藼”,并解释为“令人忘忧草也”。为此“忘忧草”一名便流传了下来,在后人诗作中,也常以“忘忧”指代萱草。
东汉末年萱草又被称为“宜男花”,据说佩戴此花宜生男子。最早出现在曹植的《宜男花颂》中,“草号宜男,既晔且贞”。魏晋时期则达到了顶峰,有西晋文学家嵇含的《宜男花序》、夏侯湛的《宜男花赋》和傅玄的《宜男花赋》。虽说宜男这一说法不具科学性,但也正是通过这一名称使得萱草在古代文人中散播开来,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萱草,让萱草文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西晋时期的《南方草木状》中称萱草为“水葱”,其中写道:“水葱,花叶皆如鹿葱,花色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者即此花,非鹿葱也。交、广人佩之极有验。然其土多男,不厌女子,故不常佩也。”这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志对萱草的描述,主要还是突出宜男之意。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中将萱草称为“丹棘”,梁朝任昉的《述异记》中将萱草称为“紫萱”等等,魏晋南北时期萱草出现了很多名称,但这些都没有流传开来。
其中只有“萱草”一名流传最广,并延续至今。“萱草”这一名称始于南北朝时期,主要根据《诗经》中“谖草”一词演变而来,并留下了谢惠连“芳萱秀陵阿菲质”的佳句。至隋唐时期,文风盛行,萱草一词的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全唐诗》中以萱草为题的诗就有63首。虽然此后还出现了“鹿葱”、“鹅脚花”、“川草花”等名称,但“萱草”这一词运用最广,所以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萱草随原产于中国,但在不断引种过程中,他的身影也遍布到全球各地,各国人民也分别给予他新的名字。英文中将萱草翻译为“daylily”,意思是一日百合,因为萱草的很多品种的花朵在清晨绽放,并在第二天傍晚凋谢,所以称之为一日花。国际名“Hemerocallis”也是源于这个意思,由希腊语 ἡμέρα(hēmera)“一日”和καλός(kalos)“美丽”组成,在欧洲语系中大多都是以国际名称呼萱草。
2.2 萱草的形态
萱草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极多,叶的宽窄、质地不一,花的颜色形状差异也很大,且根据生长环境不同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对各类文献上对萱草形态的描述也各执一词。明代李时珍最早就在《本草纲目》中说明,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古人对萱草形态有以下描述:明代王象晋在作品中描述萱草“萱叶绿而尖长,叶与花同茂,一茎实心而花五六朵节生,萱六瓣而光”;《花境》、《小山画谱》中则将萱草花的形状比喻为“黄鹄嘴”;《风土记》中记载“高六七尺,花如莲”等等。但这些描述都是有其片面性的,只是介绍了萱草科植物的某一种。今人撰述的形态特征,也是将各种萱草混为一谈,概括不全面,或者有局限性。通过各类文献查阅与研究,我将萱草的总体形态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肉质根,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
2. 叶基生,带状或披针状;
3. 花漏斗状,子房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