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中“梦”的意义(2)

(一)汤显祖与“情” 汤显祖的“至情之论”来源于作者本人的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 汤显祖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他生活的时代为明代中后


(一)汤显祖与“情”

汤显祖的“至情之论”来源于作者本人的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

汤显祖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他生活的时代为明代中后期,那个时期封建统治的日益衰落以及伴随着资本主义开始发芽而出现的解放人性的新思潮开始不断涌现,并冲击着教条僵化的理学禁锢。在那个时期,新思潮不断涌现,以王阳明开创的“心学”为主要代表。“心学”认为“心即性,性即理”,即“全部的理都发于心,体现在性,不向外求,只是本身是否能够觉察。”[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学”强调的是:解放人的天性,并试图打破天理对人欲本心的桎梏。由此传承和演变的心学左派也带有了反理性色彩,之后作为反封建斗士的李贽到达离经叛道的地步,被视为异端。[3]汤显祖在此时期作为思想进步的先驱者,也传达着“心学”中所提倡的解放个性,反对封建道德束缚的积极思想,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

汤显祖少年时期曾从师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的门生。此学派主张抨击程朱理学,汤显祖在戏剧创作中表达的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都受此学派的影响。汤显祖一生藐视封建权贵,因而常得罪名士。他晚年又恬澹守贫,不愿与郡县官周旋。从而,汤显祖将他一生的文学主张与思想理念都归诸于“情”字,提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即人生为有情的人生,世间为有情的世界,“至情”乃是人世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跨越时空,超越生死。且汤显祖对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进行大胆的反叛,形成了以个性情感意识为焦点的美学艺术。

(二)汤显祖与“梦”

汤显祖的至情之论以梦幻之美展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对汤显祖而言,梦与情二者相连相系。

梦生于情,当个体的本性被封建道德礼仪所桎梏,情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表达时,汤显祖则将情变幻成了梦的手法,从而不受现实的羁系,抒发真实意识,展现了自由的情感。汤显祖的梦是他对现实愿望的曲折表达。

情归于梦,当他身心承受持久的压抑,情在苦闷之下无处可去时。对现实的失望,使得汤显祖寄情于自我虚幻的梦境之中,以消极得态度否定世事和人生。汤显祖的梦是对现实生活的消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