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围”方鸿渐的几个城(2)

方鸿渐渴望新知识、新人生,却时常在落后文化包围中找不到出路,最终追求学识的结果是在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夹缝中弹跳,他既不能完全与


方鸿渐渴望新知识、新人生,却时常在落后文化包围中找不到出路,最终追求学识的结果是在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夹缝中弹跳,他既不能完全与其对立阶层划清界线,又没有找到依靠力量,因而陷入精神困惑。方鸿渐本无念出国,说其学业也只是国文曾得迂腐得掉渣的老子教授,在中学会考中考过第二。方鸿渐本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在封建时代,光宗耀祖是通过科举,从秀才一直考到进士。科举废除之后,出国留学就具有了同等功效。转学中国文学的方鸿渐要出国留学,想来滑稽。但是为了举“洋进士”,为便用外国的招牌来维持地位,便在其父亲和(丈人)的安排下,被推向了国外。方鸿渐留学欧洲,还不如说是游学,就是从中国到欧洲转了一圈,“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妨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游历不少,但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仅是“随便听儿门课”,“心得全无”。

当和方老先生去信问方鸿渐是否已取得博士学位,方鸿渐此时才感觉到文凭在两位老人心目中的地位,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方鸿渐用40美金向爱尔兰人购买了所谓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而那张假文凭还真让他光宗耀祖了回。首先,这“获得”的学位,使方鸿渐的丈人大为得意,并随即在上海一家报刊上登了一则大肆吹捧的新闻;其次,方鸿渐立即成为家乡的名人,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受到父亲、堂房叔伯兄弟们等人的迎接,两名记者给他照了相上了报,并向方鸿渐讨教讨教对世界大势的看法;再次,当地高中的校长清他去给学生们做报告,尽管方本人并不情愿,但他的父亲受光宗耀祖思想的支配,却替他接受了这个邀请。作者试图通过那张假文凭告诉读者,在当时洋玩意儿即使不是真的,也是好东西,也能光宗耀祖,这正如作品里那只钟,即使每小时要慢七分钟,其实根本不能起到准确计时的作用,那也是宝物,也值得世代相传。崇洋媚外到如此地步,也只有特殊的年代才有。

《围城》的依据是现实生活本身。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时间,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影响,一方面固然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崇洋媚外”的风气。在小说中方鸿渐作了这样的比喻:“留学跟清科举功名一样,留了学以解脱这样的自卑心理,并非为深造学问,我们留过洋,也算了一桩心愿,灵魂俱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寄生虫有了抵抗力自卫。”当时,留学风气已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出国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宗耀祖”的旧观念,所以,他不仅受到光宗耀祖封建礼教观念的左右,而且还受制于当时的崇洋媚外思想,而他所受到的新教育和新思想又与之相悖,所以方鸿渐的精神是困惑的。在这样的精神围困下,于是便有了这一段困惑的人生。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又岂止方鸿渐一人有这样的人生困惑呢!

(二)恋爱围城

变态社会下的方鸿渐,敢于大胆追求自身的情感趋向,但又没有勇气冲破落后的观念的束缚,致使他一次次地在他的恋情生活中阴差阳错。方鸿渐的恋爱历程主要发生在回国的轮船上和到上海后,这是方鸿渐的第二个人生驿站,亦称“恋爱围城”。出现的人物如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等,他们代表着与方鸿渐在“恋爱围城”里的种种纠葛关系。无论是在鲍小姐对方鸿渐的追求、引诱游戏中,还是在方鸿渐与赵辛楣,苏文纨、求开始,而以幻灭终止,无论怎样都无法逃出这个“怪圈”;不管怎样维护终跳不出“恋爱围困”,一切都归于无与空寂。到头来,只是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更多的精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