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烽火戏诸侯小说研究以《雪中悍刀行》为例 (3)

伊泽尔认为文本和读者接受这两级构成了一切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不仅要考查读者阅读本文后所作出的情感认知、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回应,还应该


伊泽尔认为文本和读者接受这两级构成了一切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不仅要考查读者阅读本文后所作出的情感认知、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回应,还应该去深入探索作家创作本文时所设计的召唤结构。这种本文的召唤结构由“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激发、召唤、诱导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来填补空白,连接空缺,确定新视野,构成本文的基本结构[ 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21(1):35]。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来填补文学作品的空白,接而连接空缺,确定新视野,构成本文的基本结构。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 朱立元.略论文学作评的召唤结构[J].学术月刊,1988,(8):45. ]他认为不确定性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之中,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对文本的不同认识。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以自身的世界观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尺度,以此来修正自己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偏见。[ 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4-56.]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文本内容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形成丰富饱满种类多样的文学场景与想象空间。从以姚斯和伊泽尔发展的接受美学的角度上来看,烽火戏诸侯的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受到强力追捧,是因为作者在叙事文本模式上就拥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极大的艺术魅力。

(二)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数字新媒介的蓬勃发展,一种不同于纸质平面阅读文学的新文学形式诞生了,网络文学这种新型的文学形式借助互联网强大的生产力及广泛的传播影响功能获得了长足有效的发展空间。网络文学对于新生的文学力量最大的好处在于在这样的文学培养机制下,作者不再依赖于原始编辑的经验与能力,而是由广泛的网络读者群所决定的丛林法则。中国网络文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高峰期,不仅仅是因为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同样也是伴随着媒介发展的文学。[ 邵燕君.2014年网络文学多重博弈下的变局[J],文学评论,2015,(2):18] 2003年始,网络文学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别于传统的生产机制,它从作者文学“生产”出发,再到网络平台的文本“分享”,进而进入了与读者互动的“评论”环节,通过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后的“反馈”,最后再回归到文本“再生产”,这种全新的文学生产机制有别于“乡土”文学等旧派精英文学的文学传统。吴文辉创建网络vip订阅制,也是直接使得作者面对网络小说的创作向着长篇发展的最重要的借力。因此,烽火戏诸侯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他在《雪中》的文本的叙事模式上埋下了庙堂国战和江湖仙侠世界两条主线,第一卷是以主人公徐凤年的视角历游北凉,第二卷则是游北莽,烽火以构建江湖整体格局为主,主要写徐凤年武道的发展过程,同时为主角群体面临的权利之争埋下伏笔。之后小说叙述正式拉开帷幕,朝野国战这一脉主要情节也正式开始推进。烽火主要以深刻的笔力,描写了两次凉莽大战,并辅以离阳三次动荡为小说支线,包括了由于王位更替导致太安政局动荡,及西楚动乱和南疆叛乱。与此同时武林线引入天人之争,开辟新的情节主线,转向仙人降临人间的气数说部分,最终一起小说结尾收束在十八宗师对抗北莽大军这个情节上,兵歇即止,仓促告终。全书共计460万字,虽然《雪中》在小说整体给读者带来了荡气回肠的阅读体验,但是纵观全书,作者在处理主线和支线的并进情节时明显缺乏强大的掌控力,无法对多条情节脉络作合理取舍。他几乎将所有的多线人物全部都塞在正文里,缺乏整理、删减与编排。在部分支线情节的设计中又无法保证小说脉络在不蔓不枝的情况下,既充盈又不太水,因此,在小说后期的收束中显得臃肿无趣,无味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