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周家口衰落原因探析(2)

对此,本文将从多方面阐述周家口衰落的原因,以期对今天周口市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一、交通条件的转变 (一)自身交通条件的恶化 自身交


对此,本文将从多方面阐述周家口衰落的原因,以期对今天周口市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一、交通条件的转变

(一)自身交通条件的恶化

自身交通条件的恶化是周家口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明清时期贾鲁河、沙颍河频繁决口,上游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河道淤积,加之清代后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统治者无力对运河进行大规模的疏通和整治,仅仅依靠民力无法改变贾鲁河淤废的局面。这一现状在清朝后期尤为明显,频繁的水患所造成的灾害性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下,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当地的可承受度,不仅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进行,而且物资运输受到阻遏。纵使周家口经济有一定的原始储备和良好的基础,但在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患灾害的影响下,当地的经济活力也会被消磨殆尽。

周家口周边地区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在交通方式转换的带动下越来越频繁,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加剧,外来商帮越来越被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所吸引,他们的目光已经不在局限于运河所带来的利益,何况这种利益已经不可靠而且风险在不断加大。运河的经济节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所以,在周家口经营的一些传统商帮将目光逐渐远离了周家口,纷纷沿运河而下,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点。

周家口的兴起是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而其衰落和交通条件的转变也有重大关联。农业经济状态下的商业经济活动对货物运输的速度和效率要求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使周家口在面对近代商业模式转换,交通运输方式革新以及新的生产工具应用等方面显得手足无措,西方式的铁路经济等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对周家口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是非常困难的。这不仅需要观念的革新,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新型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对于土地以及运河经济的固守,使商人很难对于经济革新产生兴趣和接纳新兴事物。所以说,要实现上述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交通运输方式的转换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要破除历史的惯性,勇于革新思想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

周家口地区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使周家口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可以说,周家口就是在便利的水运条件带动下才走向兴盛的。清末以来,随着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相继引进和新式交通路线的不断开辟,使中国的交通地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地理布局结构,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路线,导致了国内货物流向的改变,由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出来,那些位于优势区域的城市开始取代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周家口作为在传统交通方式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内陆水运城市,必然会受到冲击,依靠转运经济发展起来的周家口走向衰败就在所难免了。

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京汉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得周家口以西的漯河、驻马店成为新型的交通运输城镇。1912年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河南境内在周家口的东、西、北形成三大主干铁路线:津浦线、京汉线、陇海线。同时,河南境内也有一些铁路支线:道清铁路、汴洛铁路。使河南东西南北的交通线路发生了重大改变,运河时代已经终结。铁路运输对水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可逆转的,铁路的优势地位迅速取代了古老的运河,随之货物流向也发生改变,人口大量外流,商人不再聚居生产经营,周家口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商业团体、手工业者以及工人失去了生存基础,逐渐向外地转移。失去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周家口仅仅依靠本地单一的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是无法继续支撑其迅速发展的,只能逐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