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河水患对运河的破坏 周家口的发展,与贾鲁运河的开通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其地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贾鲁河开通之前,汴
二、黄河水患对运河的破坏
周家口的发展,与贾鲁运河的开通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其地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贾鲁河开通之前,汴河水运是中原经济对外联系的主要线路,这时期周家口还只是一个小型的农村集市。之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汴河诸水逐渐淤塞。明成化年间贾鲁河开通,代替了汴河,周家口始通水运。
贾鲁运河的兴起得益于南北经济的互补性,这体现在北方经济偏重于农业经济,以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家畜为主;而南方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较早,产生了众多的工商业城市。周家口作为当时的南北水运的枢纽,承担着本地以及北方粮食、农畜产品的输出和江南地区盐、瓷器、丝绸、铁器等商业品的输入和北运,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水路之一,承担着河南对外运输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周家口的发展以贾鲁河的开通为转折点,此后,周家口地区的人口大大增加,来此定居的商人增多,周围集市的商贩也多聚集于周家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周家口是以单一的转运经济发展起来的,所以清末以来在贾鲁运河淤塞的状况下,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的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经济发展上高度依赖贾鲁运河的周家口,却由于清末以来贾鲁运河的淤塞,而迅速走向衰落。无论是汴河的废弃,还是贾鲁河的淤塞都和黄河关系密切。清代中叶以来人口剧增导致人、地关系失调,人们对黄河上游山林和土地的掠夺式开发,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修建大规模的宫殿、别馆、陵墓等,这些建筑大多是木结构,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而黄河上游作为传统的采伐区,森林更是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上疏松的土质结构,使黄河含沙量增大,在下游形成悬河,极易发生决口。贾鲁河与黄河相连,黄河决口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其河道逐渐淤塞。
据《陈州府志》记载,从清顺治十四年开始到清宣统二年,期间大约250多年,有明确资料记载的贾鲁河、沙河、颍河大规模决堤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达209次,几乎不到两年就发生一次,其中清乾隆及其之后占近三分之二。“1887年,黄河在河南郑州附近发生了晚清最后一次大决堤,豫、皖、苏三省地面约二三十州县尽在洪流巨浸之中,田庐人口漂没无算。而里下河一带富庶之区首当其冲,行见粮盐具坏,江淮交病,据估计有93万人(一说200万人)死于水害。”[1]
黄河水漫出河道,沙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河水带来的泥沙将贾鲁河河道淤塞,致使周家口到上游一带通航受阻。在长期水患的侵害下,贾鲁河河床逐渐被抬高,形成河道高出地表很多的悬河,河道大量的泥沙使灾害天气下的贾鲁河极易发生溃堤事件。19世纪末黄河又发生了一次大决口,贾鲁运河再次出现淤塞,加上水道经过的地区土质疏松,此后水流逐渐变小,统治阶级忙于应对内忧外患,而无力对运河进行系统有效的治理,致使贾鲁河慢慢失去了通航能力。进入20世纪,贾鲁河最终被泥沙彻底淤废,周家口至朱仙镇一带水道完全不通,加速了周家口的衰败。曾经商业繁盛的河南四大名镇之一的周家口失去了往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