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朝节日述论(2)

(一)宋、明元旦节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元旦一词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书》。在宋朝元旦称为“年节”,意味


(一)宋、明元旦节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元旦一词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书》。在宋朝元旦称为“年节”,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民间节日。在宋朝,过元旦节时各家各户都需要贴挂门神,喝屠苏酒,还需要悬桃符。元旦节早晨人们换上干净的新衣服,正如《荆楚岁时记》上所记载:“长幼悉正冠衣”[3]。除此以外辈分小的人还需要给辈分大的人行拜年礼称为拜岁,到四更的时候需要举行祭祀瘟神的活动。

明朝时候元旦节已经定型称之为“元旦”了。人们在五更时起床,穿上新衣,摆酒果香烛接神,拜天地,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向岁数大的人送福,也需要见到乡亲邻里时,相互拜年,共同贺岁。元旦除了宋明两朝在名称上变化以外,其他在习俗上基本未变大致是:穿新衣,接神,祭拜祖先、天地,出门相互贺新年等。

(二)宋、明寒食节

寒食节的名称源于该节的节日习俗,即以吃寒食为主,所以称之为寒食节。冬至节后的第105天便是寒食节了,清明节则是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由于宋朝时候仍旧沿袭前朝的中华传统节日,所以依旧存在寒食节和清明节两个节日。但是在当时宋人把寒食、冬至、元旦作为当时重要的节日来看待,因而寒食节在宋朝的节日中的地位是比较重的。宋朝时的清明节对于宋人而言则是普通的节日。直到明朝的时候人们把清明看的和寒食节一样重,随着时代的变化寒食节和清明节也逐渐的嬗变,寒食节逐渐的与清明节融为一体,所以明朝时候民众只庆祝清明节,寒食的称谓也成为历史,不过寒食节遗留下来的风俗在清明节依旧有所体现。在宋朝的时候寒食节是祭祀扫墓的时节。祭祀扫墓的时候宋人对衣着的规定是较为严格的。在寒食节的时候,人们需要穿着素衣来表达对故去的人的悼念,在明朝的时候,不再对服装进行要求。在《五杂俎》中记载“南人虽然也身穿黑色的祭服,但是踏青游戏已经取代祭扫成为清明的主要内容”[4]。等到明后期的时候,在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所描述的南越地区的扫墓习俗,人民连祭服都不穿了。

(三)宋、明冬至节

冬至,是古代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治节”、“亚岁”等。周代是最先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的的一个朝代,在宋朝和唐代的时候冬至节则开始兴盛起来,并延续到现在。

宋朝时期,冬至是上祭天地,下祀祖先的日子。在位的统治者还需要去郊区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举行的祭天大典需要提前三天进行准备,目的是为了增添冬至祭天的节日氛围。而百姓则是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正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言:“等到十一月冬至节的时候,在京师无论统治者还是民众都是最重视冬至节了。即使是最贫穷的人,在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之后都会去积累甚至去借到足够的钱,购买第二天要更换的新衣以迎接冬至节。同时还需要准备酒饮,和冬至节所需的食物。除此之外还需要祭祀已经逝去的祖先。而为官者,统治者会放几天假期,与民众一起庆祝节日,就像过元旦节一般。”[5]宋朝除了祭祀以外,冬至节的时候还需要吃馄饨,以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明朝的时候冬至则变得没那么隆重了,但在冬至那天皇帝均有祭天的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北京南郊的天坛便是明朝时的祭天场所。祭天前一天,皇帝要沐浴准备,祭祀的目的主要是祭祀上天,祈求国泰民安。在冬至的时候宋朝还有在朝官员向统治者递贺表的仪式,并且官员之间相互也会交换贺表进行祝福。而礼仪上明朝没有宋朝那么重视,但是同样也会官员之间的相互交换贺表进行祝福。与此同时明朝在冬至饮食上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像宋朝时那样吃馄饨以外还有“冬至盘、骨董羹、冬至糰”。[6]宋明冬至礼仪的相似性,饮食的相似和发展、嬗变也显示出来了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性。那为何会有所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