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论说文研究(3)

论说文主要以实用为主,因此在写作表现方式跟文体体式功用上,苏轼的创作都力求简洁明白,也就是把所谓的中心意义直接表现出来,如同“饭之不变米


论说文主要以实用为主,因此在写作表现方式跟文体体式功用上,苏轼的创作都力求简洁明白,也就是把所谓的中心意义直接表现出来,如同“饭之不变米形”。

1.策论

策论,通俗地来说,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试题所代表的一类文体,作为一种考试文体而经久不衰。其内容主要是时事政务,也就是当时社会中现存的治国政务,还有一部分内容则为经义、史论等。作为士人领袖、政府官员,苏轼曾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做了50篇进卷,其内容主要有评议秦始皇、周公、伊尹等历代著名人物,又有一些哲学、政治学论文。这些策论文章,在写作格式上都相对固定,有其严格的体制规范。如私试策问《汉之变故有六》《职官令录郡守而用弃材》《关中战守古今不同与夫用民兵储粟马之术》《庙欲有主祭欲有尸》《孔子赞<易>有申爻辞而无损益者》等文中,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文章开篇以“问”字开头,最后以“由此观之”“愿闻其详”结尾,总的结构为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即“问题——结论”的结构。在内容上,苏轼善用史料,通过古今的对比,以古鉴今;采用归纳法,以古引今,让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来解决当下问题。

在苏轼的策论文中,其体式特征主要表现为议论文文体,如私试策问主要是科举考试试题,《策略》系列文五篇、《策别课百官》系列文六篇、《策别安万民》系列文六篇、《策别厚货财》系列文两篇、《策别训兵旅》系列文三篇、《策断》系列文三篇,都是针对世事,直面时弊,通过对当下问题的议论、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议论文风浓郁,论证严谨。

2.经义

经义,又称“义”,是一种科举考试文体,主要写的是经义注解等内容。在苏轼的经义文中,一共有二十五篇,其中《书义》十篇、《论语义》两篇、《孟子义》一篇、《庄子解》一篇、《三传义》十篇、《易解》一篇。苏轼的经义文章,更像是学术文章,不仅有对这些经书本身的注解,更有着苏轼自身对这些思想的论断。如《三传义》中的《问供养三德为善》开头就谈到关于《周易》的作用问题,然后通过对《周易》作用的发展变化的罗列,旁征博引,表明了自己对于《周易》作用的论断,《周易》应用于对世事人情的变化分析,而非占卜之说。再如《书义》中的《作周恭先作周孚先》,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来“周之将兴”的论题,全文围绕这个论题,通过“周之将兴”的条件的罗列分析,并引用《诗》《书》中的话,来进行论述,表现了作者独立的思考。苏轼的经义文也许不能说是最好的,但他在经义文中表现出来的,将经书内容与自身对经书中思想的论述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世八股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