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入道相关问题考察

女冠的形象相比于其他宗教或是普通妇人而言,不管在她们自身看来还是在世俗男性看来,都是极具女性美和知性美的。这些都是唐代女性处于更为主动的入道的原因。


摘要: 唐代女冠数目庞大,对女冠群体入道原因的考察,历来是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将从女冠诗人诗歌、道教自身吸引力和女冠形象三个方面来浅析唐代女冠入道的原因。

关键词: 唐代女冠诗人  道教吸引力  女冠形象  入道原因

   唐代女性入道的人数非常庞大,女冠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对于唐代女性入道原因的探究,许多历史研究者已经写了许多文章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万军杰的《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焦杰的《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等文中,都着重论述了唐代女性入道的原因:客观上包括:为了摆脱精神上的丧夫之痛,身体上的病痛,以及唐代社会大肆流行的入道之风、李唐王朝大力推崇道教等都对唐代女性入道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在主观上,唐代女性不满足于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家庭生活,她们更加追求自由,渴望步入社会,进行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但纵观这些论著,它们大都只将研究视角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女性渴望自由的角度,而很少将女冠形象、女冠服饰等女性化和审美的视角纳入考虑范围。在研究此问题时,大多将对象锁定在公主妃子上,而很少将关注视角放在有才女子入道原因上。因此,本文将从唐代女冠诗人诗歌、道教自身对女性的吸引力、女性入道后形象来分析唐代女性入道原因,希望对此问题的研究打开一个新视角,以便今后此问题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从唐代女冠诗人视角看唐代女性入道原因

  女冠诗人在唐朝女性中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她们是唐代入道女性的代表,因此通过对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的研究,可以分析出部分唐代女性入道的原因。唐代有大量的诗歌存留于世,包括如长孙皇后、武则天、上官昭容等女性都做有诗歌并流传至今。据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盛于三唐,而女子传篇亦寡。今就一代计之,篇什最富,莫如李冶、薛涛、鱼玄机三人。” 李冶和鱼玄机都是的唐代极负盛名的女冠诗人,而薛涛晚年常着道服,即使没有入道,也是道教爱好者,受道教影响巨大。我国自古就有“以诗明志”的说法,作为女冠诗人,同时也是唐代女性中存留诗篇最多的一部分人,通过她们的诗歌,我们能更直接的看出她们入道前后的心态变化,以此来窥探她们入道的原因。同时通过对她们入道原因的分析,也能为我们探究唐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分子女性入道原因提供一个借鉴。  

 首先,她们是由于身世可怜,为了生存或被世俗所容而被迫入道。 如李冶在她七岁时作诗咏蔷薇时题道“过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就被其父忿曰“此女将来富有文章,然必失行妇人矣。” 李冶只不过在幼年时作诗歌颂蔷薇时,将女子的多愁善感融入诗歌,就被她的父亲认为将来会有“失德之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即使是唐朝这种较为开放的时代,太过情思奔放的女子也是不为主流社会甚至家人所容的。而道教的“道”本身是以众生平等为内在要求的,这就为这些才华受到世俗制约的女子提供了一个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空间,而不至于被世俗抨击。另一位女冠诗人鱼玄机,在入道前曾是李亿的一名侍妾。因为不被正房所容,最后被赶出家门,在20岁左右便无家可归。她曾在《暮春有感寄友人》中写到:“湿嘴衔泥燕,香需采蕊蜂”,借燕子、蜜蜂都为筑巢哺育而繁忙,而自己渴望一个家却有无家可归的无奈凄凉之感。封建社会的女性并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所以一旦失去依靠,她们就将手足无措。这种情况下,入道无疑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但可以免交赋税,还可以至少保证自己不至于流落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