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发生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2.1 阶段一:视频数字化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信息交互明显的特征是数字化。在计算机
近三十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发生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2.1 阶段一:视频数字化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信息交互明显的特征是数字化。在计算机上存储目标信息就是将存储对象数字化。数字化通俗说就是使存储的目标转换为数据形式存在代替模拟信号形式。这种存储方式使得存储目标唯一,且大大缩小了目标使用的存储空间。最终目标是永久保存数据并能够将其无损复制,并尽量减少占用的空间。数字化音频信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但现代的数字处理技术可以将人耳敏感的部分打包成音频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原声再现。
从视频的角度来看,现代计算机理论可以代表三种原始色彩理论中的自然色彩,但事实上,在数字领域,它不能代表自然界的所有色彩。它只能表示每种颜色的256种颜色,这对自然的实际颜色是不利的。但是就像音频一样,处理过的色彩可以被当作当时的场景再现。
1.2.2阶段二:监控网络化
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趋于网络化,光纤网络得到大规模普及,无线网卡趋于智能化,监控系统呈现的视频清晰度越来越高。结构从“整体”向“单一”,集中式到分布式发展。网络化视频监控使便利性成为了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优势之一。监控系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灵活调整链接的终端。此模式的优点在于整个监控系统中的摄像头和相应的无线终端都可以小规模调整原有系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添加少量的MCU和辅助处理器。相对于连接型监控而言,网络视频监控只需接入WIFI局域网就可以连接数字终端,克服了距离上的限制。
1.2.3阶段三:侦测智能化
传统监控技术的信息量巨大,若要后期调取监控内容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锁定目标极其困难,因而监控智能技术应运而生。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脸侦测报警:人脸侦测功能开启后可对人脸进行智能识别,侦测结果有可能会触发报警输出。以客运列车车厢监控为例,安防人员可提前将需要侦测的对象的图像传入人脸侦测报警系统,当可疑人员进入车厢后,车厢内的监控设备可以在人脸侦测触发时联动发送邮件报警,邮件中会含有监控视频的截图,此截图可作为查证的证据。
(2)异常行为侦测报警:对禁止的异常行为如越界进行测行:若是有人试图闯入被禁止或限制的区域时,监控系统将会触发联动报警。客运列车上的管控区域有驾驶室、配电室等。
(3)异常音频侦测报警:音频侦测可在周围环境出现异常音频时触发警报以引起列车系统工作人员的重视,如有人群发生冲突、爆炸、争吵等情况。
(4)录像智能检索:支持录像的后期检索,可在事后没有删除记录的条件下进行回放智能识别检索对象。例如在车厢中有旅客失窃,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有物品被盗,因此不能确定具体的被盗时间和地点。调取监控后,若采用人工检索,则需要查看大量监控视频,这样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很大可能还无法找到失窃物。如果使用智能录像检索,不仅可以精确定位失窃乘客的行动路线,还能快速找到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