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卢雷、孙建波的《“间隔年”视角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生活方式及公益效应探究》这一文献选取了新角度“教师的生活方式”、“公益效应”等来研究间隔年文化。


1.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世界,第一个真正的“间隔年”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间隔年”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始于二零零九年,这一年,广东青年孙东纯记录了耗时长达十三个月的“间隔年”,并将此经历发表成书籍《迟到的间隔年》。同年年底豆瓣网友自愿共同成立了“间隔年旅行网”。“间隔年”这一概念的引入最早可以追溯到二零零五年,那年连国辉的《英国大学生的“间隔年”》介绍了英国大学生间隔年的现状。对间隔年在中国的后续传入起到了奠基作用。目前,国内对于“间隔年”的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究间隔年这一文化概念本身,介绍其缘起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二、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探索间隔年对青年人的价值和意义;

三、从间隔年文化出发,探究我国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和利弊;

四、基于间隔年文化的传播,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五、全球化的视角下来进行间隔年文化的研究,阐述这一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反哺。

二零一六年,卢雷、孙建波的《“间隔年”视角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生活方式及公益效应探究》这一文献选取了新角度“教师的生活方式”、“公益效应”等来研究间隔年文化,文中强调了“间隔年”不仅完全创新了生活的方式,更是全新尝试了公益性项目。二零一四年吴艳、吴维煊的《用“间隔年”创新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这一文献以职业教育为视角来研究,希望通过“间隔年”来革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并且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上述这些研究在相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值得参考和借鉴。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间隔年”,通常会有三种模式,去兼职旅行、做公益组织中的志愿者和纯粹的背包旅行。“在英国,学生处于他们高中毕业和上大学之间的这个阶段就可以有一年的空余时间来自由支配。不论是高高在上的英国皇室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还是普通的平民,都可以利用这一年时间去环游世界、经历社会。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英国增加了百分之十五参与间隔年活动的青年,由于英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为重视间隔年活动的发展,因此,英国是‘间隔年’文化发展最兴盛的国家。”

哈佛大学于二零一一年开始有这样的政策,接到录取通知的学生,校方支持且鼓励他们延迟一年入学,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旅行或者参加专门的项目和活动,他们同样也可以用其他有意义的方式度过这一年,只要不是在另一所大学就读学位课程。从哈佛对待新生的态度表明,“间隔年”重要的不是时间、地点,参与的方式也是不受限制的,唯一判断的标准就是让参与者感到有意义。

澳大利亚以及许多西方国家都会允许高中毕业生推迟入学一年,而这些毕业生往往会利用打工或者做志愿者的工作来增加社会经验和寻求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向。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毕业生的间隔年不仅是有目的性的,而且是以增加社会经验为主,积极寻求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美国一项关于间隔年的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雇主更青睐那些愿意花时间完成独立旅行,从事志愿工作或者拥有海外实习和工作经历的年轻人。间隔年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过程当中的个人成长与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