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审美观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特定于汉代出土玉器看审美观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文化及艺术风格方面去探究汉人审美观的文献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对于汉代审美观学术界也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于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发展成型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路。对于审美观的形成是从社会的各各方面融合成一起发展而成。

汉代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者,有五德”  可见从汉代开始玉被赋予了人格化,玉与人的品格挂钩。

周均平先生认为汉代的审美文化是美与善相结合的,汉代的统治阶级认识到行仁义,施教化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且“主张审美,文艺服从于政治教化,理论重塑,稳定大一统社会的主张,在思想上也进行实施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

田华认为汉初人们对于生命不息的追求和灵魂不灭的信仰对后来审美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汉代人寄托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印刻在出土文物画像中,以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以及浪漫多彩的楚文化的影响也对汉代审美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综合的因素形成了和谐,庄重典雅的旱地审美文化特点。

李珺平认为汉代的审美精神底蕴即汉代社会的集体心理可以概括为“雄豪”两字,“雄即雄放,豪即粗豪 ”。笔者认为从出土的饰物,当时代皇家的人物的形象来看无疑都是精巧,纤细的。同时“雄豪”更表现在更深一层的方面上,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是反对儒家等级制度,超越一切外在束缚,追求洒脱的生活的内在本质是汉代人所共同信仰的理想追求。由此看出汉代人追求洒脱、雄放粗豪的审美精神。

石荣传先生认为“汉代玉器的审美带有迷信化色彩,汉代玉器富有迷信化的色彩是基于先秦儒家的用玉理论 ”,以及先秦流传下来的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的神仙方术思想受到两汉的统治者极力推崇。玉器被赋予了神秘化,迷信化程度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史上属于最为深刻的阶段。所以笔者认为汉代人具有迷信化,神秘化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精神。

对于汉代审美观,谢雪莲的观点在于:汉初审美融入了先秦艺术与楚文化相结合,少了庄严肃穆而增加了生活气息富有了更多浪漫主义气质,由“天人之美”转变为“人和之美 ”。

聂春华观点在于汉代阴阳五行说构成了汉代美学的思想骨干,美学思想则以天人感应息息相关,神性美通过自然美和社会美而体现 。

迄今为止特定于汉代出土玉器看审美观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文化及艺术风格方面去探究汉人审美观的文献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