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流动人口解释为: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迁移人口 。目前,流动人口概念还没
一、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流动人口解释为: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迁移人口 。目前,流动人口概念还没有明确、准确、统一的定义,流动人口的定义有四个要素:一是人口与户籍的分离;二是跨越一定区域界限的位置移动;三是流动的时间较长、距离较远;四是流动具有方向选择性 。本文认为流动人口是指因从事各种活动需要而离开户籍所在地区域的各种人员,这些活动需要可能是生存的需要、战争的需要、政策的需要等等,流动人口在异地没有户籍,他们或长或短的居住于异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通常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由于没有户籍,流动人口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极其容易导致流动人口心理失衡而做出极端的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再加上绝大多数外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都是由外来人口作案,以盗窃和抢劫案件为主,这些和经济上的贫穷有很大的关系。
(二)流动人口的特征
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人口的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因为流动人口主要是以15—45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青年劳动力也是我国流动人口的突出特征之一 ,这些青年劳动力对外面的社会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抱负心,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处境而选择流动,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其中未成年人也占据很大的比重,他们心智未成熟,缺少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他们出于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放弃教育的机会而选择过早流入城市进行就业,导致不能适应社会而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
流动人口大多是因为经济上的缘故而选择流动,再加上他们大多处于受教育的年龄而选择流动或异地就业,导致了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不高,流动人口与不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差巨大,流动人口大多是以中等教育程度为主,而且文化层次分布十分不均衡。
3.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
流动人口通常以非举家流动为主,以举家流动的数量较少,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导致他们不会轻易的举家流动,家中老的长辈固守根基,青壮年劳动力则流动异地从事满足自身需要的工作,因而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进一步的给社会的管理带来难题。
4.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
经济原因是流动人口选择进行流动的主要原因,他们克服了流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障碍,只为了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与本地居民收入相比较,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而且,随着区域的不同,收入分布的差异也越明显,例如西藏和新疆等地的流动人口收入较低。
5.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
流动人口的消费和经济能力较低,以及所处的地区资源缺乏,经济压力迫使他们进行流动转移,而城市对于这些流动人员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加上他们文化程度低,没有很突出的求生技能,导致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流动人口犯罪有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通过认识这种联系,对于我国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减少社会管理的压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在社会治安管理上出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刑事犯罪案件总量上升,社会危害性大。杀人、抢劫、绑架、偷窃、扒窃等刑事案件的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在经济领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如果我们对违法犯罪现象做进一步的了解就能发现,从犯罪行为实施的主体特征上看,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占有相当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