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形实验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2)

6.3自由面速度:为了确定终端衰减器/炸药样品接口的输入环境,当映像表面移向真实的针时,我们需要通过观察针在竞相表面的印像来测量自由面速度(


6.3自由面速度:为了确定终端衰减器/炸药样品接口的输入环境,当映像表面移向真实的针时,我们需要通过观察针在竞相表面的印像来测量自由面速度()。根据已经定义好的视角,放大率和相机写速度,自由面速度就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tanA/2MsinB

其中:

=相机写速度(mm/s)

A=移动影像和真实针之间的夹角

M=放大率

B=视角(固定为)

6.4影像数据转换

6.4.1楔子运动轨迹的镜像记录在沿时间轴上的增量通常读0.0098~0.0197英寸,这些数据转换为真实时间需要应用如下公式:

其中:t=真实时间(s)

=增加的镜像时间(mm)

=相机写速度(mm/s)

6.4.2影像速度与读写时间减少有关,读写时间的减少应用由克雷格提出的(参考b)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我们只需要知道楔子的真实高度和测量镜像轨迹的总宽度,就可以把镜像空间转化为实体空间。数据转换应用如下公式:

其中:

=实体空间(mm)

=楔子高度(mm)

=楔子镜像轨迹宽度(mm)

=镜像轨迹尺寸(mm)

6.5过渡到爆炸和冲击速度

6.5.1过渡到爆炸点假设发生在镜像运动轨迹的有最大加速度的区域,这些点可以从镜像记录上清晰的读出来。

6.5.2为了测定在炸药楔形样品中的初始冲击速度(),我们将平均速度(x/t)相对于时间(t)到达炸点的增量绘制成一个图表。舍弃轨线终点那些不一致的点,这些数据就可以用如下的最小二次方方法来计算:

X=t+0.5bt2其中:

X=实体空间(mm)

t=真实时间(s)

b=冲击波的加速度(mm/s2)

6.5.3t=0时的导数为初始冲击速度(参考c)

6.6冲击雨贡纽

6.6.1为了确定炸药的冲击雨贡纽,我们只需要两个参数,即在终端衰减器的冲击速度和在炸药中的冲击速度。为了确定在终端衰减器中的冲击速度,我们需要知道它的颗粒速度和它的冲击雨贡纽。终端衰减器中的颗粒速度是由经验总结定义为自由面速度的一半。有机玻璃的冲击雨贡纽可以由以下公式定义:

=2.598+1.516(参考d)

6.6.2由于炸药中的冲击速度可以从影像记录上计算出来,炸药中的颗粒速度和初始压力能够通过阻抗匹配技术来计算出来,需要应用一下公式:

其中:=炸药样品压力(G)

=冲击阻抗=

=冲击速度(mm/s)

=初始密度(g/cm3)

=炸药中颗粒速度(mm/s)

=衰减器自由面速度(mm/s)

6.6.3阻抗匹配技术用由各自的瑞利线来定义的衰减器雨贡纽和炸药雨贡纽是不准确的。然而应用其他技术却不能大大提高楔子系列测试的冲击雨贡纽的准确性。

7.补充信息

7.1将楔子测试数据绘制成图的传统方法被称为Pop-plot.Popolato发现在一系列输入压力下,运动到起爆点和到起爆点的双对数坐标图随着压力变化而呈现线性变化。Pop-plot关于运动到起爆点随着压力变化的表格应用公式如下:

LogP=A+BlogX*

7.2在这个表格中,P的单位是吉帕斯卡,X*的单位是毫米,A和B通过由对数坐标图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同样的,到起爆点的时间随着压力变化图也适用采用了不同变量的相同表格。

7.3Pop-plots提供了一种样品爆炸物到起爆点的距离和时间随着输入压力的变化图。在很低的输入压力下,Pop-plots是非线性的并且压力到达垂直渐近线。这表明在低于一个特定压力情况下,起爆距离可以看成无限大,炸药不会起爆。

7.4通过观测A和B的常量对于不同炸药的行为绘制出图表从而来解释某种炸药的敏感行为。截距A为Pop-plots的垂直定位;从而它定义了冲击感兴趣区域,B是斜线的斜率。从而一种炸药如果有较小的截距和较小的斜率同有较大的截距和较大的斜率的炸药相比会在高压力下更敏感,在的压力下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