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橙油在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使用,它的频率非常高,它分属于柠檬柑橘类,其具有温和甘甜的芳香滋味。甜橙味芳香甜美诱人,受众欢迎程度较广,各类甜
甜橙油在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使用,它的频率非常高,它分属于柠檬柑橘类,其具有温和甘甜的芳香滋味。甜橙味芳香甜美诱人,受众欢迎程度较广,各类甜橙味产品群众接受度较高。甜橙油是重要的香精油之一,可以起到祛臭和抑菌的作用,它还可以增加果香风味。因此,在食品工业中,甜橙油被广泛用于口香糖、饮料、饼干、冰淇淋以及卷烟加香之中。故将卷烟中加入甜橙香味,有利于扩大卷烟的受众,也有利于原卷烟消费者更加接受甜橙味卷烟。
1.2 微乳液介绍
香精香料的缓控释体系分为贮库型和基质型两大类[2]。在贮库型体系中,材料将香料香精包裹在材料中间的位置,并在材料间隙中扩散或由壁材降解而释放。用高分子材料制备膜壳更为常见,通过涂层等技术手段实现包覆,或者依靠多孔材料来负载香料香精。在基质型体系中,香料香精通过溶解或分散与基础材料结合,或通过活性官能团与基础材料键合,而香味通过扩散以及基质材料的磨蚀释放。在这类体系中,较常见的有微乳化香精、香精微丸等。
近十年来,纳米技术在食品方面不断发展探索,许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开拓这个工艺的产业规模。其中,纳米技术可以包埋很多难溶性营养物质,其中,用于包埋营养物以及功能性因子的纳米载体成为关注的重点和热点[3]。纳米载体其实也是微胶囊技术的延伸,它包括微乳[4]、聚合物纳米囊[5]、纳米球[6][7]、脂质体[8][9]等输送系统,纳米级的粒径赋予其特殊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如颗粒小、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吸附能力强等,因此具有靶向性、控释性等独特性质[10]。微乳在食品加工工艺上具有远大的前景,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盲区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利用水包油型的乳化剂包封只能溶于某些油脂的维生素制备成也能溶于水的微乳液[11],很大程度上营养物质的溶解性和利用率得到了改善[12][13]。甜橙油因其香气为天然果香、气味温和、过鼻不忘印象深刻而受到欢迎,被广泛添加入食品和日用品领域。程莉萍等采用相分离法,将液体香精与聚乙烯醇以相分离物羧甲基纤维素包封成微胶囊[15]。姚卫蓉等采用葡糖淀粉酶和淀粉酶混合作用于生籼米制成的淀粉,形成多孔淀粉用于吸附咖啡香精的材料[16]。
1959年,Schulman等首次将上述体系称为“微乳液”或“微乳”(microemulsion),于是“微乳”一词正式诞生[17]。尽管微乳液与传统乳液之间在组分选择、制备过程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在根本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外观上,微乳液可能是澄清透明至微浑浊发白的状态;就成分含量而言,微乳液中的乳化剂通常约占5%~30%(w/w)左右,而粒度为微乳的分散相小且均匀,一般在l~l00nm之间,在制备时只需要稍加搅拌就可以自发形成微乳液,并且能够长时间静置而不渗漏出包埋的油相,体系不容易被破坏,甚至在离心条件下不易有浮油,其水相和油相接触面间的张力几乎无法被测定出来[2]。
微乳化最大的技术困难使选择一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作为合适的乳化剂。在实际操作工艺过程中,常常把几种乳化剂混合使用以使单一乳化剂的微乳化效率增强。通常,选择几乎没有HLB值差异的表面活性剂用于复配以实现协同互补。如果HLB值差异过大,复配后通常不能获得稳定的微乳液,因为两者不能起协同作用[18]。微乳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利用表面活性剂使得去离子水中的油相的表面张力变得越低越好的过程。在水相和油相的接触面上形成一层膜,这层膜可以以一种稳定的状态保持水相和油相相结合,制备出良好的微乳液,而这层膜的强度、柔韧性和乳化剂的用量密切相关,如果乳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较低,则可能根本无法形成微乳液或者效果比较糟糕,不能形成澄清稳定的微乳液。如果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小到一定程度,微乳液的稳定性将开始恶化;而如果乳化剂加入量超过适宜含量,虽然微乳液体系的状态不容易被改变,但会导致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的提高带来密集泡沫的出现,破坏产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