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溶剂蒸发法合成(NH4)3[Tb(DPA)3]配位聚合物,并且通过X-射线衍射的分析,确定了分子组成及空间结构。
摘 要:在本文中,我们以吡啶-2,6-二羧酸(DPA)作为配体,氨水作为碱,Tb3+作为发光中心,通过简单的溶剂挥发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NH4)3[Tb(DPA)3]。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发现,在(NH4)3[Tb(DPA)3]中,Tb3+作为中心离子同时与三个DPA中的N,O原子配位形成稀土配合物,稀土配合物之间通过π-π堆、氢键、静电等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另外,我们用热分析仪(STA)检测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ERD)研究配合物的结晶情况;利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对配合物做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并对铽的配位聚合物发光性原理进行解释。
关键词:吡啶-2,6-二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荧光性质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 ((NH4)3[Tb(DPA)3])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was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using 2,6-pyridinedicarboxylic acid (DPA) as a ligand, ammonia as a base, and Tb3+ as a luminescent center. It is found that three N atoms and six O atoms from three different ligand coordinates to central Tb3+. The lanthanide complex forms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through π-π stacks, hydrogen bonds, and static electricity. In additi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was studied by thermal analyzer; Morphology and crystal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ry (XRD); The optical properties was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a. Finally, the 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the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 was explained.
Key Words: 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Rare earth coordination polymer;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目 录
摘 要 1
引 言 1
1 实验部分 2
1.1 仪器与试剂 2
1.2 实验方法 3
2 样品测定 3
2.1 样品分子结构 3
2.2 样品空间结构 4
2.3 样品的失重曲线 4
2.4 样品的形貌 5
2.5样品的XRD图像 6
2.6样品的激发光谱 6
2.7样品Tb3+的发光机理 6
3 结 论 7
参考文献 7
致 谢 9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
引 言
发光稀土配合物是一个巨大的发光宝库,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日益深入,在合成发光材料稀土配合物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1]。但是对稀土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的研究进程相对较慢,设计合成发光性能好的稀土配位聚合物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随着稀土配位聚合物光学材料在商业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探究稀土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稀土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合成多功能稀土配位聚合物光学材料,对于开发新型稀土配位聚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稀土离子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质,其发光性质的应用已经登上商业化的舞台,在发光材料(如LED平板显示,彩电,显像);新光源(高压汞灯);结构探针(检测仪器,测定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荧光探伤[2],免疫分析[3]);农业大棚塑料和有机玻璃;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潜在应用[4]。研究其发光性能对未来生活,商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5]。
在制备过程中稀土离子与配合物通过配位键结合在一起[6],有机配体的结构对于稀土配合物的性能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稀土离子发光特性主要由4f层上的电子所决定的,稀土离子4f层电子呈未充满状态,受到5s,5p电子层屏蔽作用,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以电子跃迁的形式产生不同颜色的发光。因此与有配体结合能使4f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展现出独特的发光性质。镧系的Sm3+,Eu3+,Tb3+,Dy3+与有机配体结合的发光性好[7],应用广泛。1942年S. I. WeissMan[8]首次发现了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并研究其发光机理:稀土有机配体吸收紫外光能,通过分子体系内能量传递过程,将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使稀土离子发射出特征荧光[9]。由于稀土离子本身吸光性较弱,需要与对光吸收系数较大配体进行结合,增强其发光性能。这些配体主要包括β-二酮类,芳香羧酸类等。这类配体吸收紫外光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最低三重态能级,放出的能量与稀土的发射能级相匹配。其跃迁机理包括两种方式:组内的f-d跃迁[10],4f层内的f-f跃迁。但其发光主要跃迁由f-f跃迁产生的 [11,12]。合成发光较好的配位聚合物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选择对紫外光吸收能力强,具有共轭或刚性系数较大的配体;2、引入第二配体[13],使中心原子到配位达到饱和状态,防止水与稀土离子配位造成荧光猝灭;3、引入发光性能不好的稀土离子,增强稀土离子荧光性能[14];4、将稀土配合物引入高分子或无机基质中,从而降低由于分子振动带来的荧光损失[15]。使合成的稀土有机聚合物常常具有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的,发光性好的特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