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3)

中学和小学阶段作为个人成长过渡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建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的最敏感时期,更是其心理素质变化和养成的最剧烈阶段及体质


中学和小学阶段作为个人成长过渡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建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的最敏感时期,更是其心理素质变化和养成的最剧烈阶段及体质塑造的最重要阶段。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关系着民族的复兴、强大,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健康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但现阶段的多项调研均表明,我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和较低水平,因此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而长期以来,体育训练一直作为促进人体身体发育、培养健康心理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研究体育训练对中小学阶段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普遍意义。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普及性极强的体育项目,集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具有体育、美育、德育等多种教育功能。近年来,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得到大力推广与普及,但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健美操出现频率却较少。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引入健美操锻炼能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戴市小学是农村小学,因场地原因,能开展的体育项目少,一些田径类的体育项目又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所以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健美操是一项全身参与的运动项目,受场地、季节、器材的限制较少,有利于学生单独式练习,可以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兴趣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健美操对戴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柔韧性、协调性、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心理健康水平(对人焦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心理因子)的影响程度,为健美操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和对策性建议。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1.2.2国外文献综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健美操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健美操身心健康影响相关的论文,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健美操、身心健康方面的书籍,为本文研究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研究所需要的研究数据内容,在实验前后用MHT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62份,回收6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实验班发放31份,回收31份,对照班发放31份,回收31份。在调查问卷形成之前,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提高评价检验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在制定心理调查问卷过程中多次征求专家意见,从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检测(MHT)中筛选40道题目制定成本论文的调查问卷。  

2.2.3实验对比法

采用对比教学实验。随机抽取戴市小学五年级1班和五年级2班62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五年级1班为实验组(共31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2 ),五年级2班为对照组(共3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0人),实验组开展健美操教学课程(健美操课训练14周,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其中准备部分8分钟,基础部分28分钟,结束部分9分钟),对照组根据本校教学进度开展传统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实验前后用MHT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