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凡亲身经历的两段爱情故事,让作为大龄剩女的雅楠既同情又感动。之后二人不断地联系,在与陈一凡之后频繁的接触后,雅楠发现自己与陈一凡的生
陈一凡亲身经历的两段爱情故事,让作为大龄剩女的雅楠既同情又感动。之后二人不断地联系,在与陈一凡之后频繁的接触后,雅楠发现自己与陈一凡的生活方式、习惯截然相反。与此同时,雅楠遭到父母的逼婚再加上雅楠的妈妈并不喜欢陈一凡。影片的结尾两人最后并没有走在一起,陈一凡自己继续一个人在爱情里流浪,找寻自己的爱情。
三、影片的立意
《一个人在爱情里流浪》主要讲述了陈一凡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三段恋情,以及影片中每个人对爱情的选择及态度。当爱情遭遇金钱的考验时,晓斐选择了后者;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陈一凡选择了放手;当大龄剩女遇到爱情时的不敢爱,雅楠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找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但片中的男主依然相信爱情,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在影片的结尾,陈一凡选择继续一个人独自在爱情里流浪。
四、摄像创作构思
(一)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色彩差别、取景范围、拍摄角度等诸多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基调。在影视作品中,影调是叙事传情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明暗度,影调可分为明调和暗调。明调又称亮调、高调、轻调。明调的画面会使人产生兴奋、喜悦、激动、轻松、欢乐、甜蜜等感觉。”[1]影片中陈一凡回忆自己与晓斐在高中时相遇的那场戏,原本设计的是用明调展现午后的阳光洒满整个教室,象征着校园恋爱的美好、浪漫、幸福,营造一种幸福的氛围。坐在晓斐身后的陈一凡,露出幸福的笑容望着晓斐。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由于教室的玻璃反光导致过度曝光,选择了窗外有树和花的教室,美丽的校园环境加上晓斐对陈一凡回眸一笑,表现两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影片中陈一凡与晓斐在大学时期的相爱设计这个场景时应多使用明调,尤其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阳光从画面的右上角形成光晕,营造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当天的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会出现过度曝光。相反,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拍摄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在实际拍摄中,这场戏就采用在自然光的情况下拍摄,人物面部用反光板打光使人物变得更加的清晰、明亮,以此来表现二人之间快乐、无忧无虑的相处时光。
“暗调又称深调、低调、重调。暗调的画面会使人产生痛苦、压抑、忧愁、沉重、悲哀、神秘、暧昧等感觉。”[1]影片中陈一凡与晓斐分手之后的醉酒戏,原本设计的是晚上陈一凡独自走在热闹的人群中,夜幕降临,光线很暗,他自己拿着酒瓶喝酒,展现一种颓废、失落的状态。热闹的人群与颓废、失落的陈一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表现陈一凡分手之后的失落与颓废。然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当天晚上的人比较少,为了后期剪辑时整个微电影的画面相一致。当时在实际拍摄中,感光度选择了自动档,遗憾的是这场戏所拍摄出来的画面与设计产生了一定地差距,没有达到预期想要的效果。
(二)光线
光线是一部影片获得质感和美感的首要条件,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说:“光使我们看见影像,我们看见什么和怎样看见,这往往取决于光的性质和摄质量。”[2]光线不仅可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奠定影片的总体基调。作为一种自觉性的视觉语言,它还承载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倾向,具有象征、隐喻的意义。在设计陈一凡回忆与晓斐在大学时光的戏时,整个画面清新亮丽、美丽的校园场景,寓意着二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光就像音乐一样可以很直观地对情绪和氛围产生影响。就像天气好的时候(光线充足)会觉得心情比较好,而在阴天的时候会觉得情绪比较低落。”[3]光线的明暗变化,特别是一瞬间的明暗变化,可以把人物瞬间的情感波动外化出来。这种手法常常用在影片中,主人公精神和情感受到猛烈打击或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例如,影片中陈一凡独自一人在酒吧喝酒,遇见真真的戏,原本设计的是在一个特别大的酒吧里运用高调照明与低调照明的变化来凸显戏剧冲突。陈一凡独自一人坐在吧台上在不停地喝酒,低调照明展现他的落寞。高调照明展现热闹、欢快、喜悦的舞厅,高调照明和低调照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光线的运用和人物情感相联系衬托陈一凡的失意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