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看皇帝自称语的变化(2)

近期《芈月传》话题热度比较高,在《芈月传》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长期处于微博的热搜榜上。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芈月传》虽然根据历史改编,还有


近期《芈月传》话题热度比较高,在《芈月传》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长期处于微博的热搜榜上。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芈月传》虽然根据历史改编,还有很多不是很符合历史常识,像黄歇和芈月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根本不能可能青梅竹马更不要说是谈恋爱了,但毕竟也是历史题材的,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部分。小说作者和电视剧编剧都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艺创作者,《芈月传》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首先我们就通过《芈月传》认识了“芈”这个不太常用姓氏的读音。芈月出生时就有所谓“霸星”的星宿预言这属于宗教文化方面;芈姝作为楚国的嫡公主嫁给秦王驷直接当了王后,并且一嫁五媵,陪嫁的人超过六千,还有一大批藏书,整套的器乐和无数的奇珍异宝,这就是属于礼仪方面;芈月和黄歇私奔周游列国提到要去齐国,因为他们对齐国稷下学宫诸子辩论之盛况,心向往之,还有芈月在秦宫时得到秦王驷准允去四方馆看诸家学派关于治国理政的辩论,这都属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方面;在芈姝出嫁前往秦国路途颠簸身体不适,芈月按楚国的方子去抓药,由于语言和度量衡的不同差点抓不成药,这又属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兼有文化方面,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要统一文字、度量衡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各国语言文字、度量衡、文化习俗和其他领域都有很大差异实在不利于当时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

关于《芈月传》相关的研究已达到861条结果,其中2013年1篇,2014年44篇,2015年314篇,2016年不到半年已达到502篇,相关研究仍处于上升阶段。包括芈月原型秦宣太后,从《芈月传》看前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从配资角度谈《芈月传》,浅析《芈月传》中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及启示等等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众多领域。相关文章主要集中于报纸和期刊,而不是研究性质的专业型论文,仅仅旨在扩展读者的历史常识方面,这说明《芈月传》的相关研究还没有成熟,提高空间还是相当大的。从语言学角度看《芈月传》,这一方面还是一个比较创新的领域,尤其是皇帝自称语的演变更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称谓语的分类

根据文献资料,称谓语出现的历史比较早,因而有的称谓语甚至带有古代汉语的痕迹,因而称谓语的使用一直是日常生活交际中的难点。称谓语一般可以分为面称语和背称语,其中面称语包括称呼语(对称语)和自称语。

“皇帝”的称谓大概分为三类。关于皇帝的,自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后,为了取悦皇帝,古人一般当面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而在芈月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列国争雄,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大王”。自秦以后“大王”这个称谓已退出皇帝称谓的舞台,《西游记》中小妖们称妖精为“大王”,《水浒传》中对山寨头领的称呼也为“大王”,这些都是后来才出现的。

简单的举例,古代汉语“余”“吾”“予”,谦词“愚”“在下”“鄙人”相当于现在的“我”,这都属于自称语。现代汉语中最常用得代词“你”,表示尊敬的“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表示“你”含义的是“尔”“汝”,表示尊称的“阁下”“君”等都属于对称语。再比如小说《芈月传》第一部第四章鹰之惑中提到芈月七岁和竖童们玩战争游戏,第一次和屈原和黄歇见面,“楚王商指着芈月笑道:‘屈子,寡人的小公主不错吧?寡人这么多儿女之中,只有她聪明过人,最像寡人。’屈原也点头,‘小公主虽年幼顽皮,但此乃小儿天性,难得知兵识礼,敬文崇贤,而且聪明颖悟,臣为大王一贺。’”[2]这其中“寡人”是楚王商作为古代王侯自谦之词,诸侯亦自称寡人;屈原所说的“臣”是古代文武官员对君的自称;“大王”是屈原作为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属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