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北朝碑刻 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后,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羌、羯、氏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建立起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各族统治者间相互征
2. 1.北朝碑刻
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后,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羌、羯、氏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建立起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各族统治者间相互征伐,国家连年混战,导致社会动荡不定,人民颠沛流离,经济文化也遭受重创。直至公元439 年,拓拔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混乱的局面,史称北魏。北魏在534 年又分裂为东、西魏,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于公元577 灭北齐,北方又重归统一。由北魏到北周,因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南朝政权相互对峙,史称为北朝。
相对于比较稳定的南朝政权,十六国、北朝因少数民族人主,战乱频仍,文艺相对不如东晋南朝兴盛,文学家、书画家也远不及东晋南朝壮大。与东汉时碑刻众多的现象相反,魏晋时碑刻数量较少,其原因在于东汉建安十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禁立碑。晋武帝于咸宁四年又下诏: “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绝之”,“此禁至齐未弛”。 以及那时的晋代士族,风流相扇,鄙弃礼法,乐于随手挥洒,因此,简札是最称心的表现形式,长于字体不大的行草与小楷。对于石刻、墓志之类,他们就不屑一顾。所以致使存世南朝时期碑刻很少。与南朝完全不同的是,北朝书体则更多的留存了汉魏古法,强调实用。到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尤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更加推行汉化,而且并无禁碑之令,因此这一时期的碑刻作品渐多。总而言之,在南北朝这一时期,碑刻上北盛于南。
北朝刻石种类较多,包括碑刻、造像题记、墓志、摩崖刻石等文字遗迹宏富,是魏碑体的典型代表,最具研究价值。在我们现在看来,北朝刻石是北朝书法的主要成就表现,就现留存的刻石数量来说,北朝碑刻是刻石的一种,较造像题记、墓志、摩崖刻石要少,初期反映出西晋书风向北魏的转化。
北朝对碑刻书法开始重视的时期,还可见于王褒赵文渊等人的史料。王褒是南朝著名书法家萧子云的内侄,学书于子云而与之齐名。“褒入北周,贵游翕然学褒书”,连北方最享盛名的书家赴文渊也只得“改习褒书”。由于社会上重视碑榜,王褒也不能不书写碑榜。《颜氏家训》说“王褒入关,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日: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耶” 北史在赵文渊之前只有书家写榜的记载,从赵文渊王褒传中,才有了写榜的记载。王褒的史料说明了南方新体推广到北方并于碑榜的情况。有地位的文人、官员也写碑了,从自发寻求碑刻书法的审美代价和正视碑刻书法的角度来讲,碑刻已起了质的转变,这同时是碑刻建造的质的转变。碑刻书法,还由过渡型变为新体,在碑刻领域里,二王新体又必然适应社会要求与工具材料的性能,变得方正整齐,并带上以刀攻石的种种特色,形成“南北融合”,最终蜕尽隶意,演变为唐碑、唐楷,完成了字体的演变,楷书全面成熟了。
2. 2.风格多样,朴拙险峻之北朝碑额
碑,一般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刻书法,既包括碑文书法,也包括碑额书法。碑额是一品碑刻的题额部分。但常常是关注碑文书法者多,关注碑额书法者甚少,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碑额书法也是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碑额一般镌刻该碑的全名,多为篆书体。《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秦朝的刻石,无额,至汉代则最先有额。因为东汉中期以来碑刻起始流行,是以产生了大量书刻精彩的碑额,东汉碑额的光辉以后 ,到魏晋南北朝 ,环境变得复杂起来。向来笔墨与政治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北魏政权要实施王政教化,必定加以正视笔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便在洛阳西南的龙门山开始建造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三十年间,是帝国的鼎盛时期,这时候的书法,是北魏对中国文化史的最大贡献。政治与文化的缘由直接影响了碑刻的数目和质量,碑额也如同一支晴雨表 ,反应着这个时段的碑刻命运 。整体来讲,由于禁碑政策,东晋及南朝地面碑刻的数目锐减,传世甚少。从现在考古出土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期间地下的墓志逐步成为主流石刻。碑刻的消减自然影响到碑额的数目,时断时续的建造对书丹篆额的书手和刻工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相对于碑刻的茂盛期, 逢场作戏的结果明显比不上世代传承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古法技艺的日渐疏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额的质量开始参差不齐,即显现出各个政治时段文化与政策的变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