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剧中英雄形象塑造的变化 (一)战争剧出现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1980年以前,具体的说就是在《高山下的花环》诞生之前。这段时间无论是在文学
一、战争剧中英雄形象塑造的变化
(一)战争剧出现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1980年以前,具体的说就是在《高山下的花环》诞生之前。这段时间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有着固定的单一扁平化的成长模式。出身贫寒、备受欺压、但对党、国家和人民有着高度的热情。他们往往思想崇高,作风优良,没有一点毛病和个人的私欲,所以说这类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一种高高在上的偶像型。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们坚毅的表情、紧握着的拳头、大义凛然的面孔以及斗志昂扬的口号等。虽然说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我们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学习优秀的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艺术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能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下。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英雄形象的视角也逐渐由仰视转变为平视。另外,由于当时电视没有在中国普及,这类英雄主要形象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中[2]。
(二)战争剧起步时期的平民化英雄
1980年以后到90年代后期,受众对政治主导下塑造出来的性格单一的完美英雄形象产生了厌烦心理。因此,在影视创作中改变了以往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新的创作也不断涌现,人们对英雄的视角也从仰视转变到平视,像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赵蒙生、这里毫不掩饰的描写了梁三喜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没有刻意去塑造军人高大形象,人物是在不断地历练中成长为让人敬仰的英雄,这样一来英雄的形象就更加真实。另外整部剧中很少有教条式的说教,大段的政治宣言,而是直抒胸臆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体现出军人的质朴和真实。《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的徐雷也展现了这种英雄塑造的态度的转变。这些英雄人物不仅有英雄的智勇双全,骁勇善战,也具有了普通人的个人情感和个性的缺点,塑造出的人物是真正的血肉之躯,这样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活,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容易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所以说这一时期,英雄人物塑造的特点是英雄回归普通人,所以说这是个人性化的平民英雄时期[2]。
(三)、战争剧发展时期另类化的英雄形象
19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前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到达一个高峰。例如《突出重围》、《和平年代》、《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等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的电视剧集中讲述的是军事观念变革引起的矛盾冲突,剧中也会穿插男女恋情来吸引观众。在2000年前后,英雄形象有了突破性发展,令人印象深刻的“另类英雄”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例如《历史的天空》中姜大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亮剑》中李云龙尤其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被公认为是塑造的最成功的另类英雄人物,受到了观众一致的好评。他们虽然都是正面人物,但他们自身的一些素质与英雄的形象似乎格格不入,但是又都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得不称他们为“另类英雄”。李云龙张口闭口就是“老子”、“娘的”,还爱抢别人的东西,违背领导的命令,被下放到后勤做被服厂厂长,后被重新启用的时候二话不说拿走了200套棉服补充自己的部队。违背上级命令,不上交缴获的物资等等都是常有的事。但是这些英雄人物的问题或者说是毛病都与他们的出身或者是文化程度有关,这些生活上的毛病与他们的英雄豪气和创下的丰功伟绩相比,这些毛病都是观众可以接受的程度。本文要说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则是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另类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