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讽刺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清代的讽刺小说时,即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文又戚而能谐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讽刺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清代的讽刺小说时,即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儒林外史》的矛头直指儒林阶层,以封建科举为中心详细描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八股选士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封建礼教对社会的荼毒及对人们灵魂的侵蚀污染,描绘出封建专制统治的种种黑暗和腐朽。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进行了赤裸裸的批判,讽刺了儒林阶层道德坠落和精神空虚的现实[3]。吴敬梓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越发的看透了官僚豪绅昏庸无能、利欲熏心的丑陋嘴脸,逐渐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用心血著成的《儒林外史》深刻揭露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科举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官场吏治的昏聩无能、封建礼教荼毒人心、儒林阶层利欲熏心等种种之罪恶,广泛而深刻地批判讽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和统治阶层的黑暗无能。

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题材的真实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4]。《儒林外史》中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很多形象和故事场景是对现实存在的普遍的人和事的提炼,是对这些常见的人和事进行典型化的概括处理,使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场景对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反映出当时真实常见的人情世态,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够保持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这些固有的“自然”形态恰是《儒林外史》讽刺题材真实性的所在,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5]。让读者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悟来体会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批判精神、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故事是在当时常见的故事场景平平常常,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正是常见的故事、平常的场景其更见真实。比如《范进中举》中对正在居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吃酒的描写,很好地体现出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真实性。不外是一次平平常常、毫不显眼的封建文人的集会,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纯用白描,未作丝毫的渲染。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6]。一段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的场景的描写,从范进在家居丧,想要到汤知县家里打秋风,在宴会上却象牙筷子不能用、银筷子不能用,只好勉为其难的用竹筷子。家母新丧要食素守丧不能饮酒食肉,却抢先捡那大的虾子元子吃了。对范进忸怩作态、虚伪丑恶的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跃然纸上。活脱脱一儒林士人的缩写,极尽讽刺之能事,其强烈的讽刺效果、批判精神让读者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