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周家口兴起的历史地理学考察(2)

(二)水运条件 历史上周家口河流发达,沙河、颍河是流域内主要河流,颍河历史久远,《三国志》记载224年8月,魏文帝亲自驾驭龙舟经颍河、淮水伐吴


(二)水运条件

历史上周家口河流发达,沙河、颍河是流域内主要河流,颍河历史久远,《三国志》记载224年8月,魏文帝亲自驾驭龙舟经颍河、淮水伐吴;243年邓艾屯田陈州(今淮阳)开沟凿渠,颍河通达无虞;至唐朝,颍河开通漕运功能;北宋时期,沙颍河漕运日渐突显。今知颍河发源于嵩山南麓,是淮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登封、禹州、襄城、许昌、西华、周口、项城、沈丘,至界首进入安徽,于沫河口入淮河。河道全长600多公里,支流众多,如:沙河、柳布河、蔡河、枯河、瀖河等,流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是河南与安徽之间重要的水运线。沙河即古滍水,魏武帝运粮故道,与自西向东的澧河交汇后东流,在周家口处汇入颍河,是颍河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鲁山县西部,流经鲁山、宝丰、平顶山、叶县,至漯河与澧水相汇,经西华、商水、周家口。全长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25000多平方公里,为豫西、豫东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贾鲁河是一条人工运河,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河道不断淤积,历朝统治者也不断治理。特别是明朝漕运的发展,疏浚贾鲁河迫在眉睫,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自此三河在此交汇。清朝记载贾鲁河“发源于荥阳大周山,会京、索登水,经郑州、中牟、祥符等至朱仙镇,下达尉氏、扶沟、西华、淮宁之周家口。”[]全长250多公里,流域面积较广。

除此之外,还有汾泉河、黑河、涡河等河流,这些河流组成了一个水运网,便捷的水路交通为周家口迅速发展提供了方便,使其成为豫东地区货物集散中心。

(图1)清代周家口河流流域示意图

(三)土壤与作物

土壤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时期的周家口土壤多为淤泥,百姓大多种植小麦和谷类粮食作物。至元朝以来,黄河中下游水患不断加剧,每至决口,支流也连带泛滥,豫东地区不免有被淹的危险,如公元1288年,黄河在阳武决口22处,河水泛滥,水流携带大量泥沙由涡河、颍河入淮河,大量农田被淹;1344年正月,黄河在汴梁决口,是年五月又在山东白茅堤决口,豫鲁十几个州县被河水淹没。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久而久之,豫东地带沙土增多。由于沙土混合黏土,明中后期周家口土壤已不再以淤泥为主,沙颍河以北的土壤多为黄河历年泛滥瘀留下来的潮土,以南的土壤大多是砂姜黑土。但两种土壤有共同的特点: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适合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以及棉麻、花生、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的生长。周家口发展时期,豫东等地经济作物有很大的销售市场,以种植棉花、金针菜、芝麻等为主,如“豫东之太康尉氏、商水等县......尤称产棉最盛之区。”[]豫东芝麻“产额冠于全国,芝麻油由周家口输出者,约四五十万石,其味为各油冠。”[]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坦的地形,便利的水上交通,肥沃的土壤,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周家口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贾鲁河与周家口的兴起

有人说周家口兴起于贾鲁河,不可否认疏通贾鲁河对周家口的兴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明清之前贾鲁河的疏浚

贾鲁河存在的年代比较久远,据考证,战国时代开凿的鸿沟就是贾鲁河故道。如果这个考证是真实的,那么当年把楚汉东西分两半的应该就是它了。当时鸿沟的功能主要是水利灌溉,兼有航运。鸿沟连接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为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汉代称“蒗荡渠”,汉武帝时期黄河在瓠子堤决口,这次决口对鸿沟水系破坏甚大,原有故道逐渐堙没。至北宋太宗时期开始凿闵河,其流向大致为从今新郑向东至开封汇入蔡河,再向南流,下游利用古蒗荡渠、鸿沟古渠至今淮阳一带流入颍河。开凿闵水不仅扩大了漕运范围,而且使蔡河的水源增加。宋开宝六年(973年)把闵水改称为惠民河,逐渐地蔡河也被称为惠民河。惠民河在北宋漕运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它与汴河、黄河、五丈河合称为“漕运四河。”[]沟通了中原与东南、西南之间的联系。但宋末元初经历了数年的战争以及黄河的历次决口,惠民河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疏通而逐渐淤废。元代,黄河常年泛滥,公元1290年黄河决汴河淤塞,“清宋继郊《东京志略·河坡》曰:‘元至元年间,(黄)河决,夺汴故道,汴遂湮......鲁浚汴自中牟经祥符而东,汇滍河,历陈州境,入江南颍上以达于淮,汴得入淮赖此。人戴鲁功遂以名河。'”[]